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甲基化儿茶素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植物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甲基化EGCG和儿茶素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 第21-30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材料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步骤 | 第21页 |
·展开剂配制 | 第21页 |
·茶叶提取物制备 | 第21页 |
·试液配制 | 第21-22页 |
·点样 | 第22页 |
·展开 | 第22页 |
·显色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比较试验 | 第22-25页 |
·优化试验 | 第25-27页 |
·验证试验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甲基化EGCG HPLC分析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 | 第30-55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主要材料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甲基化儿茶素的HPLC检测 | 第30-31页 |
·甲基化儿茶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 第31-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金观音、金牡丹、黄玫瑰茶叶的儿茶素组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茶树总RNA浓度、质量分析 | 第39-41页 |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分析 | 第41-42页 |
·金观音、金牡丹茶树甲基化egcg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42-52页 |
·金观音、金牡丹儿茶素组分含量与基因表达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与茶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第55-66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试剂 | 第5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培养 | 第55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55页 |
·接种 | 第55页 |
·诱导培养基选择优化 | 第55-56页 |
·外植体选择优化 | 第56页 |
·外植体消毒优化 | 第56页 |
·继代培养基选择优化 | 第56页 |
·激素组合优化 | 第56页 |
·儿茶素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培养基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外植体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外植体消毒时间对诱导率的影响 | 第59页 |
·不同培养基、不同品种中愈伤组织儿茶素形成的差异 | 第59-60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儿茶素含量的影响 | 第60-63页 |
·悬浮细胞种子培养基的挑选 | 第63-64页 |
·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