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词 | 第11-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2页 |
·油茶简介 | 第17-20页 |
·油茶的生理特性 | 第17-18页 |
·油茶的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油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植物脂肪酸代谢 | 第20-24页 |
·脂肪酸的合成 | 第20-22页 |
·脂肪酸的分解 | 第22-24页 |
·种子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4-39页 |
·饱和脂肪酸合成装载酶-丙二酰单酰CoA:ACP转酰酶(MCAT) | 第24-26页 |
·脂肪酸代谢系统中的脱水酶-羟脂酰-CoA脱水酶(HCD) | 第26-28页 |
·线粒体β氧化中的脱氢酶-脂酰CoA脱氢酶(ACAD) | 第28-29页 |
·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中的多功能蛋白(MFP) | 第29-32页 |
·脂肪酸β氧化中的辅助酶-脂酰CoA硫酯酶(ACOT) | 第32-33页 |
·醛脱氢酶(ALDH) | 第33-36页 |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 | 第36-39页 |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油茶种子脂肪酸代谢过程7个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2-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54页 |
·材料 | 第42-46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6-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105页 |
·油茶种子提取的总RNA质量 | 第54-55页 |
·油茶MCAT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62页 |
·油茶HCD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2-68页 |
·油茶ACAD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76页 |
·油茶MFP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84页 |
·油茶ACOT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4-91页 |
·油茶ALDH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1-98页 |
·油茶HPL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8-105页 |
·讨论 | 第105-108页 |
第三章 油茶种子脂肪酸代谢过程7个关键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08-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3页 |
·材料 | 第108-109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109-1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3页 |
·表达载体的质粒提取 | 第113-114页 |
·油茶MCAT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4-115页 |
·油茶HCD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5-116页 |
·油茶ACAD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6-118页 |
·油茶MFP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8-119页 |
·油茶ACOT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9-120页 |
·油茶ALDH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20-122页 |
·油茶HPL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22-123页 |
·讨论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油茶ACAD、ALDH和HPL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124-1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7页 |
·材料 | 第124-125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125-1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33页 |
·油茶不同发育时期种子RNA的提取 | 第127页 |
·内参基因及靶基因的克隆 | 第127-128页 |
·qPCR分析油茶ACAD、ALDH和HPL三个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128-133页 |
·讨论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油茶种子脂肪酸代谢过程7个基因的真核载体构建及CoALDH、CoHPL基因的转拟南芥的初步研究 | 第135-158页 |
·材料 | 第135-136页 |
·载体与菌株 | 第135-136页 |
·试剂 | 第1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6页 |
·实验方法 | 第136-146页 |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 第136-142页 |
·构建RNA干扰载体 | 第142-1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6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质粒提取 | 第146页 |
·真核载体的构建 | 第146-154页 |
·油茶ALDH和HPL基因转拟南芥植株的筛选 | 第154-156页 |
·讨论 | 第156-15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58-161页 |
·结论 | 第158页 |
·创新点 | 第158页 |
·研究展望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99页 |
附录A 部分药品配制方法 | 第199-203页 |
附录B 使用仪器制造单位 | 第203-205页 |
附录C 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205-207页 |
致谢 | 第207-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