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水性油墨概述 | 第13-15页 |
| ·水性油墨的组成和分类 | 第13-14页 |
| ·水性油墨的特点 | 第14-15页 |
| ·水性油墨连接料 | 第15-20页 |
| ·水性油墨连接料组成及树脂分类 | 第15-16页 |
| ·水性油墨连接料的基本性能 | 第16页 |
| ·水性油墨连接料的发展历史 | 第16-20页 |
| ·丙烯酸酯改性酪素乳液 | 第20-24页 |
| ·酪素的性质 | 第20-21页 |
| ·酪素的改性原理及方法 | 第21-23页 |
| ·丙烯酸酯改性酪素乳液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4-26页 |
| 2 核壳型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 第26-49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的合成 | 第27-28页 |
| ·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合成的单因素试验 | 第28-29页 |
| ·乳液性能检测 | 第29-30页 |
| ·乳胶膜性能检测 | 第30-31页 |
| ·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及乳胶膜的表征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7页 |
| ·三元两亲共聚物的加入方式对丙烯酸酯改性酪素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三元两亲共聚物的用量对丙烯酸酯改性酪素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乳液聚合方式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 ·BA 与 VAC 质量比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 ·引发剂加入方式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 ·KH570 用量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KH570 的加入方式对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改性酪素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表征结果 | 第38-46页 |
| ·丙烯酸酯/硅烷偶联剂共改性酪素乳液聚合及稳定机理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3 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工艺研究 | 第49-68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水性油墨的制备 | 第50-51页 |
| ·水性油墨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第51页 |
| ·水性油墨性能检测 | 第51页 |
| ·表征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7页 |
| ·SiO_2用量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 ·水性聚氨酯种类和用量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 ·乳化剂种类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4页 |
| ·乳化剂用量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增白剂种类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研磨时间对水性油墨连接料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4 结论和创新点 | 第68-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