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模式的形成及特征 | 第21-32页 |
第一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供给体制演变与阶段特征 | 第21-25页 |
一、 1978年前城市地下管线供给模式 | 第21-22页 |
二、 转型期的城市地下管线供给 | 第22-23页 |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一、 地下管线的管理主体及管理模式 | 第25-29页 |
二、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29-30页 |
三、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律法规依据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二、 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三、 法律依据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 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脱节 | 第37页 |
二、 基础建设底子薄 | 第37-38页 |
三、 日常监管维护不到位 | 第38页 |
四、 专业团队水平较低 | 第38-39页 |
五、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国外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 | 第40-44页 |
一、 英国模式——成熟完备的行政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二、 德国模式——注重公众利益,管线产权统归国有 | 第41-42页 |
三、 美国模式——各方协作共同推进地下管线监督管理 | 第42-43页 |
四、 日本模式——兴建共同沟增强管线抗震防灾安全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国内其他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 | 第44-49页 |
一、 台湾——严格的地下管线保护制度 | 第44-45页 |
二、 深圳、厦门——积极推进共同沟建设运营 | 第45-47页 |
三、 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模式”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对策探讨 | 第49-59页 |
第一节 构建统一的地下管线管理机构 | 第49-50页 |
一、 明晰各相关部门管理责任与权属关系 | 第49-50页 |
二、 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机构协调各方工作 | 第50页 |
第二节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 | 第50-52页 |
一、 完善地下管线规划编制 | 第50-51页 |
二、 转变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定位 | 第51页 |
三、 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51-52页 |
四、 转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 | 第52页 |
第三节 引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地下管线行业技术进步 | 第52-55页 |
一、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普查进程 | 第52-53页 |
二、 建立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 第53-54页 |
三、 引入共同沟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协调人财物的合理分配 | 第55-56页 |
一、 激活市场化运作活力 | 第55页 |
二、 加快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 第55-56页 |
三、 加强统筹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 | 第56页 |
第五节 推进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 | 第56-59页 |
一、 强化地下管线法定管理程序 | 第57页 |
二、 着手制定地方性法规 | 第57页 |
三、 加大监管与执行力度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表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