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2页
绪论第12-2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 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13-14页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16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6-1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9-21页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页
  二、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第19-21页
第一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模式的形成及特征第21-32页
 第一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供给体制演变与阶段特征第21-25页
  一、 1978年前城市地下管线供给模式第21-22页
  二、 转型期的城市地下管线供给第22-23页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第23-25页
 第二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分析第25-32页
  一、 地下管线的管理主体及管理模式第25-29页
  二、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第29-30页
  三、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律法规依据第30-32页
第二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40页
 第一节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2-36页
  一、 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二、 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三、 法律依据中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第二节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第36-40页
  一、 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脱节第37页
  二、 基础建设底子薄第37-38页
  三、 日常监管维护不到位第38页
  四、 专业团队水平较低第38-39页
  五、 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9-40页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经验借鉴第40-49页
 第一节 国外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第40-44页
  一、 英国模式——成熟完备的行政监督机制第40-41页
  二、 德国模式——注重公众利益,管线产权统归国有第41-42页
  三、 美国模式——各方协作共同推进地下管线监督管理第42-43页
  四、 日本模式——兴建共同沟增强管线抗震防灾安全性第43-44页
 第二节 国内其他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第44-49页
  一、 台湾——严格的地下管线保护制度第44-45页
  二、 深圳、厦门——积极推进共同沟建设运营第45-47页
  三、 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模式”第47-49页
第四章 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对策探讨第49-59页
 第一节 构建统一的地下管线管理机构第49-50页
  一、 明晰各相关部门管理责任与权属关系第49-50页
  二、 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机构协调各方工作第50页
 第二节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第50-52页
  一、 完善地下管线规划编制第50-51页
  二、 转变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定位第51页
  三、 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第51-52页
  四、 转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第52页
 第三节 引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地下管线行业技术进步第52-55页
  一、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普查进程第52-53页
  二、 建立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第53-54页
  三、 引入共同沟第54-55页
 第四节 协调人财物的合理分配第55-56页
  一、 激活市场化运作活力第55页
  二、 加快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第55-56页
  三、 加强统筹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第56页
 第五节 推进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第56-59页
  一、 强化地下管线法定管理程序第57页
  二、 着手制定地方性法规第57页
  三、 加大监管与执行力度第57-59页
结束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表第65-68页
附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力发电通信塔的减振控制研究
下一篇:陕县窑底地坑院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