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0-11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 ·脆弱性及生态脆弱性研究 | 第11-13页 |
| ·脆弱性概念 | 第11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涵义 | 第11-12页 |
| ·生态脆弱性及脆弱生态环境的特征 | 第12-13页 |
| ·生态脆弱性的理论框架 | 第13-14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含义 | 第14-15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静态评价 | 第15-16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动态评价 | 第16页 |
|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单元的确立 | 第16-17页 |
| ·“3S”技术在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18页 |
| 3. 研究方法及数据预处理 | 第18-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理特征 | 第18页 |
|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 ·水文及生态 | 第18-19页 |
| ·土地利用 | 第19-20页 |
| ·社会经济 | 第20-21页 |
|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第21-22页 |
| ·基础数据 | 第21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4. 山西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24-34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25页 |
| ·成因指标 | 第25页 |
| ·结果表现指标 | 第25页 |
| ·指标数据的整理 | 第25-32页 |
| ·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 | 第25-26页 |
| ·坡度 | 第26-28页 |
|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第28-30页 |
| ·人口密度 | 第30页 |
| ·垦殖率 | 第30-31页 |
| ·建设用地比率 | 第31页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第31页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第31页 |
| ·道路密度 | 第31-32页 |
| ·基础教育水平 | 第32页 |
| ·评价因子的取值归一化处理及量纲消除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5. 基于AHP法的评价因子综合权重确定 | 第34-39页 |
| ·AHP法进行权重确定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 ·本研究中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35-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6. 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的空间分析 | 第39-53页 |
| ·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综合静态评价 | 第39-45页 |
| ·山西省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验证 | 第45-46页 |
| ·山西省生态系统脆弱性动态评价 | 第46-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7. 结论 | 第53-55页 |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 ·主要研究特色及创新内容 | 第53-54页 |
| ·不足之处及尚需深入研究的内容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ABSTRACT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85页 |
| 附录1.山西省多年份(2009-2013)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图 | 第61-66页 |
| 附录2.山西省2009-2013年生态脆弱性评分值(EVI)汇总 | 第66-69页 |
| 附录3.山西省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指标体系各指标归一化数值 | 第69-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