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15井区长4+5有利目标区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4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0页 |
| ·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 第10-11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区勘探概况 | 第11-14页 |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4-25页 |
| ·长 4+5 地层特征 | 第14页 |
| ·划分原则 | 第14-17页 |
| ·对比标志层 | 第15-17页 |
| ·厚度原则 | 第17页 |
| ·旋回原则 | 第17页 |
| ·划分方法 | 第17-18页 |
| ·确立标准井和基准剖面 | 第17-18页 |
| ·邻近井追踪 | 第18页 |
| ·地层厚度基本相近 | 第18页 |
| ·研究区目的层位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3页 |
| ·目的层划分依据 | 第18-19页 |
| ·地层划分对比与结果 | 第19-23页 |
| ·研究区地层构造特征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25-47页 |
| ·研究区沉积相研究 | 第25-32页 |
| ·岩石的颜色及类型 | 第25-26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6-29页 |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测井相标志 | 第30-32页 |
|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 | 第32页 |
| ·研究区沉积微相分析 | 第32-33页 |
| ·研究区单井相分析 | 第33-38页 |
|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 | 第38-41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4页 |
| ·长 4+5_2~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页 |
| ·长 4+5_2~1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2页 |
| ·长 4+5_1~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2页 |
| ·长 4+5_1~1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2-44页 |
|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 ·长 4+5_2~2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页 |
| ·长 4+5_2~1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页 |
| ·长 4+5_1~2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页 |
| ·长 4+5_1~1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47-70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7-50页 |
| ·碎屑颗粒 | 第47-48页 |
| ·填隙物特征 | 第48-49页 |
| ·岩性特征 | 第49-50页 |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50-52页 |
|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50-51页 |
|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51-52页 |
| ·储层孔隙特征 | 第52-56页 |
| ·孔隙类型及特征 | 第52-54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6-58页 |
| ·物性分布的一般特征 | 第56-57页 |
| ·影响本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第57-58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8-65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8-61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1-62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2-65页 |
| ·储层的分类及其评价 | 第65-70页 |
| ·储层评价标准 | 第65-66页 |
| ·研究区长 4+5 储层特征 | 第66页 |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6-70页 |
| 第六章 油藏富集规律及有利目标区优选 | 第70-101页 |
| ·油藏流体特征 | 第70页 |
| ·油气成藏要素 | 第70-72页 |
| ·油源条件 | 第70-71页 |
| ·储层条件 | 第71页 |
| ·盖层条件 | 第71-72页 |
| ·油气运移通道 | 第72页 |
| ·油气分布特征 | 第72-75页 |
|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 ·油气成藏特征 | 第75-76页 |
| ·油气富集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 | 第76-80页 |
| ·油气分布受沉积相及砂体发育程度控制 | 第76-77页 |
| ·油气分布受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控制 | 第77-78页 |
| ·油气分布受鼻状隆起控制 | 第78-79页 |
| ·油气分布受良好区域盖层分布控制 | 第79-80页 |
| ·油藏类型 | 第80-82页 |
| ·有利区目标优选 | 第82-101页 |
| ·有利区分布控制因素 | 第82页 |
| ·有利区评价标准 | 第82-83页 |
| ·有利区目标优选 | 第83-101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