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6页 |
·国内外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湖泊沉积物 | 第16-17页 |
·湖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 | 第17-19页 |
·重金属的理化特性 | 第17-18页 |
·湖泊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湖泊重金属的污染来源 | 第19页 |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研究 | 第19-22页 |
·重金属形态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重金属形态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单级提取法 | 第20页 |
·多级连续提取法 | 第20-22页 |
·湖泊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35] | 第22-23页 |
·地积累指数法[37] | 第23页 |
·RAC 风险评价指标(Risk Assessment Code) | 第23-24页 |
·滴水湖水系概况 | 第24-25页 |
·基本概况 | 第24页 |
·已进行的研究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滴水湖及引水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 第26-44页 |
·样品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采样点布置及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样品预处理及测试方法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2页 |
·铜(Cu) | 第28页 |
·镉(Cd) | 第28-29页 |
·铅(Pb) | 第29-30页 |
·铬(Cr) | 第30页 |
·锌(Zn) | 第30-31页 |
·汞(Hg) | 第31-32页 |
·砷(As) | 第32页 |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时间变化特征 | 第32-37页 |
·铜(Cu) | 第32-33页 |
·镉(Cd) | 第33-34页 |
·铅(Pb) | 第34页 |
·铬(Cr) | 第34-35页 |
·锌(Zn) | 第35-36页 |
·汞(Hg) | 第36页 |
·砷(As) | 第36-37页 |
·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37-40页 |
·重金属之间及重金属与沉积物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滴水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趋势 | 第40-41页 |
·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44-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4-45页 |
·样品处理 | 第45-46页 |
·重金属总量 | 第45页 |
·采用改进的 BCR 提取法提取重金属形态 | 第45-46页 |
·样品分析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56页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空间分布 | 第46-5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2-56页 |
·滴水湖水系各种重金属总量与各种赋存形态含量间的相关性 | 第52-53页 |
·滴水湖水系重金属各形态含量与 TOC、TN 的相关性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沉积物形态及分布特征 | 第56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72页 |
·滴水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生态风险评价 | 第59-63页 |
·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滴水湖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 第60-63页 |
·SQG-Q 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评价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 | 第63-66页 |
·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基于形态学评价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重金属的生态风险 | 第66-68页 |
·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基于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68-70页 |
·几种不同污染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4页 |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72-73页 |
·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 | 第73页 |
·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73-74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74-75页 |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