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4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数据 | 第21-22页 |
| 第四节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价值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 | 第24-55页 |
| 第一节 劳动收入份额的统计口径修正与度量 | 第24-28页 |
| 第二节 封闭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 | 第28-39页 |
| ·资本产出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30-33页 |
| ·经济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33-36页 |
| ·结构性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36-39页 |
| ·全球化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39页 |
| 第三节 开放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39-51页 |
| ·劳动收入份额与贸易 | 第39-43页 |
| ·劳动收入份额与外商直接投资 | 第43-49页 |
| ·劳动收入份额与垂直专业化 | 第49-51页 |
|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启示和改进方向 | 第51-55页 |
| 第三章 FDI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 | 第55-67页 |
| 第一节 FDI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验证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劳动收入份额的经验检验 | 第58-65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59-61页 |
| ·回归分析结果 | 第61-65页 |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 | 第67-89页 |
|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68-72页 |
| ·基本设定 | 第68-69页 |
| ·成本最小化决策 | 第69-70页 |
| ·工资水平Z的决定 | 第70-71页 |
| ·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三效应 | 第72-76页 |
| ·要素收入效应 | 第72-74页 |
| ·技术进步效应 | 第74-76页 |
| ·劳动转移效应 | 第76页 |
| 第三节 模型构建、指标选择与经验检验 | 第76-87页 |
| ·模型构建 | 第77页 |
| ·指标的选取与量化 | 第77-83页 |
| ·经验检验 | 第83-87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垂直专业化与劳动收入份额 | 第89-141页 |
| 第一节 产业链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第91-96页 |
| ·两部门贸易模型的假定 | 第92-93页 |
| ·两部门贸易模型的均衡解 | 第93-96页 |
| 第二节 一般均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第96-107页 |
| ·消费者行为 | 第99-100页 |
| ·生产者行为 | 第100-101页 |
| ·一般均衡的实现 | 第101-103页 |
| ·模拟 | 第103-105页 |
| ·垂直专业化的相关推论 | 第105-107页 |
| 第三节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第107-123页 |
| ·垂直专业化贸易指标 | 第108-110页 |
| ·不同技能劳动工资比 | 第110-115页 |
| ·控制变量的解释 | 第115-116页 |
| ·垂直专业化的计量检验 | 第116-119页 |
| ·劳动收入份额的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3页 |
| 第四节 金融危机、外资与垂直专业化 | 第123-138页 |
| ·金融危机影响的统计分析 | 第124-132页 |
| ·金融危机与垂直专业化 | 第132-138页 |
| 第五节 本章结论 | 第138-14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1-146页 |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42-144页 |
| 第三节 本文以后的研究方向 | 第144-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 致谢 | 第156-157页 |
| 附录 | 第157-1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3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