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本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本质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理论应用受限 | 第22页 |
·评价方法单一 | 第22-23页 |
·指标选取趋同 | 第23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本质安全文化相关理论 | 第26-37页 |
·安全文化概述 | 第26-27页 |
·安全文化的内涵 | 第26页 |
·安全文化的特点 | 第26-27页 |
·企业文化概述 | 第27-28页 |
·企业文化的特点 | 第27-28页 |
·企业文化的作用 | 第28页 |
·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第28页 |
·本质安全文化理论 | 第28-33页 |
·本质安全概念 | 第29页 |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概述 | 第29-31页 |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概述 | 第31-32页 |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影响 | 第32-33页 |
·本质安全文化评价相关理论 | 第33-36页 |
·评价内涵 | 第33-34页 |
·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 第37-50页 |
·我国煤矿企业的特点 | 第37-38页 |
·工作环境复杂 | 第37页 |
·管理难度较大 | 第37-38页 |
·科技贡献率低 | 第38页 |
·整体素质不高 | 第38页 |
·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第38-40页 |
·现有成就 | 第38-39页 |
·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 第40-49页 |
·体系界定 | 第40页 |
·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构成要素 | 第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评价指标构建和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0-6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60页 |
·构建原则 | 第50页 |
·主要内容 | 第50-53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60页 |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0-67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0-63页 |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实例应用 | 第68-85页 |
·谢一矿简介 | 第68页 |
·综合评价过程 | 第68-80页 |
·计算指标权重 | 第68-73页 |
·构建模糊矩阵,计算评价向量 | 第73-79页 |
·分析评价结果 | 第79-80页 |
·改进建议 | 第80-84页 |
·本质安全核心文化 | 第80-82页 |
·本质安全中层文化 | 第82-83页 |
·本质安全表层文化 | 第83-84页 |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A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评价考核问卷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