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前言第16-18页
 一、选题依据第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佛教心灵哲学的特殊动机、维度与实质第18-34页
 第一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动机第18-20页
 第二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求真性和价值性维度第20-25页
  一、求真性维度第21-22页
  二、价值性维度第22-25页
 第三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实质是圣学第25-34页
  一、佛教圣学与心灵哲学的关系第25-27页
  二、成圣成佛的标志第27-28页
  三、成圣成佛的心理根据是佛性第28-29页
  四、成圣成佛的理路第29-34页
第二章 佛教心灵哲学的本体论第34-50页
 第一节 唯物主义因素第35-38页
  一、宇宙生成论第35-36页
  二、认识论中的唯物因素一第36-37页
  三、密宗的心气不二、心物不二第37-38页
 第二节 唯心主义视角第38-42页
  一、唯识无境第38-39页
  二、万法唯心造第39页
  三、一心二门第39-40页
  四、一念三千第40-41页
  五、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第41-42页
 第三节 超越唯物、唯心的非存在第42-50页
  一、空第46-47页
  二、有第47-50页
第三章 心理范围的新发现第50-77页
 第一节 佛教心灵哲学与世俗心灵哲学共同承认的心理现象第50-54页
  一、意识的种类第50-52页
  二、意识的内容第52-53页
  三、意识的功能作用第53-54页
 第二节 只有佛教特别关注的心理现象第54-77页
  一、第七识第54-59页
  二、第八识第59-66页
  三、第九识、第十识第66-69页
  四、自在真心与现象学性质的真心第69-77页
第四章 妄心、真心与识精第77-101页
 第一节 妄心及其本质第77-83页
  一、妄心的本质第77-79页
  二、妄心的认识机制第79-80页
  三、妄心的心理内容第80-81页
  四、生命状态第81-83页
 第二节 真心及其存在论的证明第83-91页
  一、真心的存在论证明第83-85页
  二、真心的本质第85-86页
  三、真心的认识机制第86-88页
  四、真心的心理内容第88-90页
  五、生命状态第90-91页
 第三节 识精论及其与康德的比较第91-99页
  一、“识精”解读的说源及其问题第92页
  二、识精的起源第92-93页
  三、识精的本质第93-95页
  四、识精的种类第95-97页
  五、识精的功能、作用第97-98页
  六、比较研究:识精存在的证明第98-99页
 第四节 三者之间的关系第99-101页
第五章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本质第101-111页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种类和内容第101-107页
  一、善根善业发相第101-102页
  二、烦恼、恶业发相第102-103页
  三、魔业发相第103-107页
 第二节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第107-108页
 第三节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伏断问题第108-111页
  一、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第108-109页
  二、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伏断法门第109-111页
第六章 心身学说第111-127页
 第一节 事相上的多元心身图景第111-115页
  一、身、心的多元结构图景第112页
  二、心的本质第112-113页
  三、心身关系第113-114页
  四、心的可朽不朽问题第114-115页
 第二节 理体上没有心身第115-116页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对佛教身心学说的发展第116-127页
  一、身体的起源第117页
  二、身体的结构第117-123页
  三、身体的种类第123-124页
  四、心身关系第124-125页
  五、身体与解脱的关系第125-126页
  六、身体的染净问题第126-127页
第七章 生死学说第127-141页
 第一节 生死的本质第127-128页
 第二节 生死流转的具体过程第128-131页
 第三节 生死的形态第131-134页
 第四节 生死与解脱第134-141页
第八章 对其他心灵哲学问题的解答第141-156页
 第一节 自我与人格同一性问题第141-148页
  一、有没有人格同一性第141-143页
  二、人格同一性的本质第143-145页
  三、人格同一性的功能、作用第145-147页
  四、人格同一性的判断标准第147-148页
 第二节 心的因果性问题第148-156页
  一、心的主枢作用第149-153页
  二、密宗的心气不二论对世间心理因果性难题的回答第153-156页
第九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上)——个体的精神健康与幸福第156-176页
 第一节 禅定与幸福第156-170页
  一、禅定与幸福感第157-161页
  二、禅定是至乐至福的方式第161-164页
  三、进入佛教所倡导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有关联第164-167页
  四、禅定与身体健康有关联第167-170页
 第二节 禅定优化个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170-176页
  一、面部表情与幸福有关联第170-171页
  二、共时性大脑整体活动与幸福感有必然联系第171-172页
  三、大脑中存在被称作幸福的东西第172-173页
  四、幸福感能用科学方法予以测量第173-174页
  五、幸福是否像水一样属于自然的种类?第174-176页
第十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下)——社会心理及其优化第176-193页
 第一节 社会觉知第176-179页
  (一) 对自我的觉知第176-178页
  (二) 对他人的觉知第178-179页
 第二节 社会态度第179-180页
 第三节 社会动机第180-181页
 第四节 差异心理学第181-183页
 第五节 社会人际关系第183-186页
 第六节 社会人格培育第186-193页
第十一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93-208页
 第一节 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第193-199页
  一、比较研究第193-197页
  二、可以借鉴的内容第197-199页
 第二节 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第199-20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8-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
下一篇:杜鹃兰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