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Ⅰ号合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第9-15页 |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观察对象 | 第9-10页 |
| 3.临床研究 | 第10-13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脱落标准 | 第12页 |
| ·临床具体治疗方案 | 第12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2页 |
| ·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 | 第12-13页 |
| 4.统计方法 | 第13页 |
| 5.临床观察结果 | 第13-15页 |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15-22页 |
| 1.立方依据 | 第15-16页 |
| ·食管属胃系,由胃气所主 | 第15页 |
| ·肝胃郁热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 第15-16页 |
|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是为基本治则 | 第16页 |
| 2.方药组成及机理分析 | 第16-18页 |
| ·来源 | 第16页 |
| ·组成 | 第16页 |
| ·功效 | 第16页 |
| ·适应症 | 第16页 |
| ·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研究 | 第16-18页 |
| 3.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 | 第18-19页 |
| ·调节食管及胃肠道功能 | 第18-19页 |
| ·消化道黏膜保护功能 | 第19页 |
| ·解痉、抗炎 | 第19页 |
| 4.研究结果分析 | 第19页 |
| 5.临床体会 | 第19-20页 |
| ·治胃勿忘肝,治肝以安胃 | 第19-20页 |
| ·用药清润结合,补泻同用,慎防损伤脾胃 | 第20页 |
| ·久病反复不愈,重视健脾运脾,化痰祛瘀 | 第20页 |
| ·注重生活调摄,巩固临床疗效 | 第20页 |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0-22页 |
| 第三部分 文献回顾 | 第22-30页 |
| 1.RE 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 ·辨证分型 | 第23页 |
| ·治疗 | 第23-2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4页 |
| 2.现代医学对 RE 的认识 | 第24-30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 ·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 | 第26-27页 |
| ·治疗 | 第27-30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