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桂易学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6-21页 |
| (一) 元代经学大背景 | 第16-18页 |
| (二) 易学之流变 | 第18-21页 |
| 一、生平著作与学术渊源 | 第21-42页 |
| (一) 生平传略 | 第21-26页 |
| (二) 著述考辨 | 第26-32页 |
| 1.《周易本义附录纂注》 | 第27-29页 |
| 2.《周易启蒙翼传》 | 第29-32页 |
| (三) 家学渊源 | 第32-36页 |
| (四) 新安理学 | 第36-42页 |
| 二、易学及易学史观 | 第42-80页 |
| (一) 《周易》性质之判定 | 第42-50页 |
| 1.“易”之称谓 | 第42-44页 |
| 2.《易》之本旨 | 第44-50页 |
| (二) 《周易》版本之考辨 | 第50-58页 |
| 1.“三易”问题 | 第51-55页 |
| 2.“古易”流变 | 第55-58页 |
| (三) 《周易》传承之厘定 | 第58-64页 |
| 1.周末西汉时期的易学传承 | 第59-60页 |
| 2.东汉时期的易学传承 | 第60-61页 |
| 3.魏吴晋元隋唐时期的易学传承 | 第61-62页 |
| 4.两宋时期的易学传承 | 第62-64页 |
| (四) 《周易》文献之整理 | 第64-80页 |
| 1.传注方面的《易》学文献 | 第64-67页 |
| 2.传注之外的《易》学文献 | 第67-80页 |
| 三、易学思想体系 | 第80-138页 |
| (一) 有理而后有数 | 第81-89页 |
| 1.“理”的界定 | 第81-83页 |
| 2.太极思想 | 第83-85页 |
| 3.阴阳学说 | 第85-89页 |
| (二) 有数而后有卦 | 第89-112页 |
| 1.河图洛书说 | 第91-101页 |
| 2.伏羲画卦 | 第101-103页 |
| 3.先天后天说 | 第103-108页 |
| 4.辨斥异学 | 第108-112页 |
| (三) 有卦而后有象 | 第112-126页 |
| 1.四圣易象说 | 第113-121页 |
| 2.取象方法 | 第121-126页 |
| (四) 象又统于占 | 第126-138页 |
| 1.占筮与圣人之道 | 第128-132页 |
| 2.关于筮法的收集和解释 | 第132-138页 |
| 余论 | 第138-150页 |
| (一) 宗朱 | 第139-143页 |
| (二) 辨疑 | 第143-148页 |
| (三) 影响 | 第148-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 致谢 | 第156-1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7-15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