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 第10页 |
·论文内容概要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理想信道下的干扰对准技术 | 第12-22页 |
·干扰对准原理 | 第12-16页 |
·系统模型 | 第12-14页 |
·预编码矩阵的约束条件 | 第14-16页 |
·信道容量 | 第16页 |
·基于接收信噪比最大的预编码选择方案 | 第16-22页 |
·基于单一用户接收信噪比最大的预编码选择方案 | 第16-20页 |
·基于三用户接收信噪比最大的预编码选择方案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非理想信道下的干扰对准技术 | 第22-40页 |
·信道估计误差下的干扰对准 | 第22-30页 |
·信道估计误差模型与干扰对准方案 | 第22-25页 |
·信道估计误差下干扰对准信道容量分析 | 第25-27页 |
·信道估计误差下干扰对准误码率分析 | 第27-30页 |
·反馈时延下的干扰对准 | 第30-35页 |
·反馈时延模型与干扰对准方案 | 第30-31页 |
·反馈时延下干扰对准信道容量分析 | 第31-32页 |
·反馈时延下干扰对准误码率分析 | 第32-35页 |
·同时存在估计误差和反馈时延信道下的干扰对准 | 第35-39页 |
·同时存在估计误差和反馈时延信道模型与干扰对准方案 | 第35-36页 |
·同时存在估计误差和反馈时延信道下干扰对准信道容量分析 | 第36-38页 |
·同时存在估计误差和反馈时延信道下干扰对准误码率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全文总结 | 第40-41页 |
·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