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主要创新 | 第16页 |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 | 第17-25页 |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老农保阶段(1986—2001年) | 第17-18页 |
| ·地方新农保阶段(2002-2009年) | 第18页 |
| ·国家新农保阶段(2009年至今) | 第18页 |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演变 | 第18-25页 |
| ·老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及后果 | 第19-20页 |
| ·地方新农保探索的特点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20-23页 |
| ·国家新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3章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 ·新农保制度的现实需求和影响新农保制度适应性的因素 | 第25-27页 |
| ·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亟需建立新农保制度 | 第25-26页 |
|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新农保制度 | 第26-27页 |
| ·影响新农保制度适应性的因素 | 第27-29页 |
| ·对农民参保缴费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 第27-28页 |
| ·农民参保缴费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 第28页 |
| ·影响农民参保缴费的机理 | 第28-29页 |
| 第4章 对新农保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9-34页 |
| ·新农保具有较强的地域和人口适应性 | 第29-30页 |
| ·缴费水平与农民收入状况相适应 | 第29页 |
| ·基础养老金虽然较低,但总体上农民还是能够接受 | 第29页 |
| ·政府之间筹资责任的划分考虑了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 | 第29页 |
| ·农民对新农保制度比较满意,参保率较高 | 第29-30页 |
| ·养老金缴费和领取的手续照顾了农民的特点 | 第30页 |
| ·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有所提高 | 第30页 |
| ·新农保制度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 ·制度设计中的问题 | 第30-32页 |
| ·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服务未能及时跟进 | 第32页 |
| ·新农保制度的适应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 第32-34页 |
| 第5章 对提高新农保制度适应性的建议 | 第34-43页 |
| ·应坚持自愿参保原则 | 第34-35页 |
| ·农民是否参保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 第34页 |
|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农民的参保决策影响不大 | 第34-35页 |
| ·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不适用于农民 | 第35页 |
| ·参保率与自愿参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 第35页 |
|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新农保制度适应性的基础 | 第35-38页 |
| ·激励机制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养老金方面 | 第36页 |
| ·确定基础养老金的适宜水平 | 第36页 |
| ·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筹资责任 | 第36-38页 |
| ·应取消新农保制度中的捆绑政策 | 第38-39页 |
| ·捆绑政策的假设与现实不符 | 第38页 |
|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不是捆绑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38页 |
| ·捆绑政策的执行成本高,效果差 | 第38-39页 |
| ·捆绑政策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 第39页 |
| ·实行退保自由 | 第39-41页 |
| ·退保自由是参保自愿的内在要求 | 第39页 |
| ·退保自由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 第39-40页 |
| ·增强储蓄性养老保险资金的流动性是全球趋势 | 第40页 |
| ·退保时应该退还个人账户中的政府补贴部分 | 第40-41页 |
| ·通过购买服务重构新农保经办服务体系 | 第41-43页 |
| ·自上而下的经办服务体系不适应新农保工作的要求 | 第41页 |
| ·新农保宣传发动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 第41页 |
| ·谨慎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 | 第41-42页 |
| ·向村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