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论文

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1章 引言第14-2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18页
     ·北黄海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地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16页
     ·北黄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6页
     ·北黄海全新世泥质沉积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6-18页
   ·沉积物稀土元素对边缘海沉积物物源属性的指示第18-19页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9-20页
   ·论文工作量第20-21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1-29页
   ·地质概况第21-24页
     ·地形地貌第21-23页
     ·构造概况第23-24页
   ·主要入海河流第24-26页
   ·海洋水文第26-29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研究材料第29-30页
   ·测试方法第30-34页
     ·粒度分析第31页
     ·地球化学分析第31页
     ·微体古生物第31-32页
     ·孢粉第32页
     ·AMS14C 测年第32-33页
     ·OSL 定年第33-34页
第4章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第34-73页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声学地层框架第35-49页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声学反射界面的划分第35-39页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地震相特征第39-49页
   ·DLC70-2 孔的沉积地层框架第49-68页
     ·DLC70-2 孔沉积物岩性及年代学特征第50-53页
     ·DLC70-2 孔沉积粒度特征第53-58页
     ·DLC70-2 孔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第58-59页
     ·DLC70-2 孔沉积单元的划分及沉积相第59-68页
   ·北黄海中西部陆架晚第四纪(MIS6 期)以来地层层序分析第68-71页
   ·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DLC70-2 孔 MIS6 期以来物源演变:来自 REE 地球化学的证据第73-89页
   ·REE 组成特征第73-77页
   ·REE 配分模式第77-80页
   ·REE 控制因素第80-83页
   ·DLC70-2 孔沉积物物源的判别第83-87页
   ·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晚更新世末北黄海中部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及其古环境意义第89-103页
   ·硬质粘土层及上覆下伏地层的粒度分布特征第91-93页
     ·硬质粘土层的粒度分布特征第91-92页
     ·硬质粘土层上覆下伏地层粒度分布特征第92-93页
   ·硬质粘土层的孢粉学特征第93-96页
     ·孢粉的种属第93页
     ·硬质粘土层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特征第93-96页
   ·硬质粘土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气候条件讨论第96-99页
     ·孢粉、藻类组合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分析第96-98页
     ·硬质粘土层孢粉组合的古气候分析第98-99页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硬质粘土层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第99-101页
   ·小结第101-103页
第7章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沉积体沉积特征研究第103-132页
   ·辽东半岛泥质沉积体地震反射特征第104-106页
   ·沉积地层的划分第106-115页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物源环境分析第115-129页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及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物源分析第115-122页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柱状样环境物源分析第122-129页
   ·辽东半岛东南近岸泥质区末次冰盛期以来沉积历史分析第129-131页
   ·小结第131-132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132-134页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134页
   ·下一步工作思路第134-136页
     ·陆架沉积物浅钻物源示踪方法的方面第134-135页
     ·研究区地层中活动断层(尤其切穿海底)的研究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1页
作者简介第151-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尼贯穿流在热带印太气候季节到年际变化中的作用
下一篇:北部湾东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现代沉积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