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石景的多而不精 | 第10页 |
·审美需求的提升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2-13页 |
·城市公园 | 第12页 |
·掇山置石 | 第12-13页 |
·园林石景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国外园林石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园林石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园林石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古典园林石景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现代石景设计研究 | 第16-17页 |
·园林山石审美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概况及营建材料 | 第20-26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概况 | 第20-21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主要营建材料 | 第21-24页 |
·主要类型 | 第21-23页 |
·其他石品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造景分析 | 第26-48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用石选石特点 | 第26-28页 |
·叠石用石选石特点 | 第26页 |
·置石用石选石特点 | 第26-28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艺术造景分析 | 第28-37页 |
·叠石艺术造景 | 第28-31页 |
·整体稳定自然 | 第28-29页 |
·纹理变化统一 | 第29-30页 |
·立面高低错落 | 第30页 |
·讲究取阴造势 | 第30-31页 |
·置石艺术造景 | 第31-34页 |
·特置造景 | 第31-33页 |
·散置造景 | 第33-34页 |
·石与植物组合造景 | 第34-35页 |
·石与水体组合造景 | 第35-36页 |
·石与建筑组合造景 | 第36-37页 |
·石与园路组合造景 | 第37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空间布局分析 | 第37-42页 |
·空间布局类型 | 第37-39页 |
·作为局部景区的主体 | 第37-38页 |
·作为广场空间的主体 | 第38-39页 |
·用作于点缀园林空间 | 第39页 |
·空间布局手法 | 第39-42页 |
·引导空间 | 第39-40页 |
·组织空间 | 第40-42页 |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文化意境分析 | 第42-45页 |
·借助诗词文学点题立意 | 第42-43页 |
·借助符号语言传达意境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4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美感评价研究 | 第48-64页 |
·美景度评价方法 | 第48-53页 |
·确定美景度量值 | 第49-50页 |
·对石景要素评分 | 第50-52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石景审美异同分析 | 第53-55页 |
·石景审美趋向分析 | 第55-57页 |
·石景审美偏好分析 | 第57-60页 |
·专业群体石景审美偏好分析 | 第57-58页 |
·非专业群体石景审美偏好分析 | 第58-60页 |
·石景美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长沙市城市公园石景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64-74页 |
·现状问题 | 第64-68页 |
·照搬传统模式 | 第64页 |
·人工痕迹明显 | 第64-66页 |
·对生态的忽略 | 第66-67页 |
·归属感的忽视 | 第67-68页 |
·解决对策 | 第68-73页 |
·借鉴自然地形地貌 | 第68-69页 |
·利用传统技法叠石 | 第69-71页 |
·利用植物生态造景 | 第71-72页 |
·利用本地石材造景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一 与石相搭配的植物名录 | 第80-86页 |
附录二 石景美感评价样本照片及评分表 | 第86-90页 |
附录三 各样本照片的SBE得分值表 | 第90-92页 |
附录四 插图、表目录 | 第92-96页 |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