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根系应答水分胁迫的研究 | 第12-15页 |
·根的生长及形态建成 | 第12-13页 |
·根应答水分胁迫的研究 | 第13-15页 |
·水分胁迫下根的生理学响应 | 第13-14页 |
·受水分胁迫的根系基因 | 第14-15页 |
·水分胁迫对根系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第15页 |
2 植物14-3-3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3-3蛋白的发现与种类 | 第15-16页 |
·14-3-3蛋白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4-3-3蛋白参与调控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 | 第17-18页 |
3 模式植物拟南芥 | 第18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PEG模拟水分胁迫下杉木无性系根系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21页 |
·双向凝胶电泳 | 第21-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PEG模拟水分胁迫下杉木根系总蛋白的双向电泳结果 | 第23-25页 |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30页 |
·参与氧化还原平衡的蛋白 | 第26-27页 |
·光合及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27-28页 |
·胁迫响应蛋白 | 第28页 |
·杉木根系的14-3-3蛋白 | 第28-29页 |
·其他蛋白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杉木14-3-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0页 |
·酶与主要试剂 | 第30页 |
·常用培养基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6页 |
·杉木14-3-3基因的分离 | 第31-33页 |
·质粒提取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宿主菌(E.coli Rosett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杉木14-3-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 | 第34页 |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的诱导表达 | 第34-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杉木14-3-3基因的PCR扩增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37页 |
·目的基因诱导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14-3-3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 | 第40-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材料 | 第40页 |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40-41页 |
·电转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1页 |
·拟南芥花序浸润法转基因(Floral dip method) | 第41-42页 |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42页 |
·拟南芥种子消毒与播种 | 第42页 |
·拟南芥生长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2页 |
·TPS法单株提取纯合系DNA及PCR鉴定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杉木14-3-3::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与PCR鉴定 | 第44-45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5-46页 |
·融合蛋白引物设计 | 第45页 |
·转化植株中假阳性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杉木14-3-3表达定位分析与转基因拟南芥根系应答水分胁迫的表型分析 | 第46-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材料 | 第46页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杉木14-3-3基因在拟南芥的表达分析 | 第46-48页 |
·激光共聚焦(Confocal)扫描 | 第48页 |
·水分胁迫处理根系表型分析 | 第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杉木14-3-3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杉木14-3-3::GFP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9-51页 |
·甘露醇对拟南芥主根系生长的影响特征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转化植株中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52页 |
·根系表型差异分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1 结论 | 第54-55页 |
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