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综合潜力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2-25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不足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农村居民点概念 | 第2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 | 第26-27页 |
·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区位理论 | 第27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层次需求理论 | 第28-29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原则 | 第29-31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9页 |
·分步实施的原则 | 第29页 |
·科学规划原则 | 第29-30页 |
·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布局类型分析 | 第31-41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分析 | 第31-3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推力分析 | 第31-33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拉力分析 | 第33-3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类型分析 | 第35-41页 |
·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研究 | 第35-37页 |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评价 | 第41-55页 |
·农村居民点分整理模式潜力测算 | 第41-4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调整模式范围分析 | 第41-43页 |
·农村居民点不同整理模式标准确定 | 第43-4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方法选用 | 第45-4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评价 | 第46-55页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4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9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9-51页 |
·综合潜力评价模型建立 | 第51-55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 第55-93页 |
·六合区概况 | 第55-60页 |
·区域概况 | 第55页 |
·六合区自然条件 | 第55-56页 |
·六合区社会经济条件 | 第56-57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 第57-60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整理模式确定 | 第60-67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推拉力分析 | 第60-61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确定 | 第61-67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 第67-71页 |
·六合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区划分 | 第67-68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标准 | 第68页 |
·分整理模式潜力测算结果 | 第68-71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评价 | 第71-89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72-7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评价结果计算 | 第77-8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划分 | 第85-89页 |
·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建议 | 第89-93页 |
·多方面筹措资金,提供财力保障 | 第89-90页 |
·充分考虑农民意愿,营造和谐整理氛围 | 第90页 |
·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 | 第90-91页 |
·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研究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