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及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1-14页 |
·民间借贷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民间借贷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2-14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民间借贷界定 | 第14-15页 |
·民间借贷产生 | 第15-16页 |
·民间借贷的社会效应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民间借贷的界定与发展 | 第20-28页 |
·民间借贷的基本界定 | 第20-26页 |
·民间借贷的概念 | 第20页 |
·民间借贷的特点 | 第20-22页 |
·民间借贷的形式 | 第22-26页 |
·我国民间借贷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早期的民间借贷 | 第26页 |
·建国初期的民间借贷 | 第26-27页 |
·改革开放之后的民间借贷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民间借贷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及其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民间借贷风险判定 | 第29-31页 |
·民间借贷立法的现状与缺陷 | 第31-34页 |
·立法现状总结 | 第31-33页 |
·立法缺陷分析 | 第33-34页 |
·我国民间借贷的监管现状 | 第34-36页 |
·对部分民间借贷形式的监管缺陷分析 | 第34-35页 |
·民间借贷监管缺位 | 第35-36页 |
·案例分析 | 第36-37页 |
·非法集资案解析——2013年戴育仁集资案 | 第36-37页 |
·戴育仁案启示 | 第37页 |
·部分地区对民间借贷进行的改革 | 第37-40页 |
·温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 第37-38页 |
·北京旅游发展民间借贷登记担保服务中心 | 第38页 |
·民间借贷改革的缺陷及启示 | 第38-40页 |
第4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借贷 | 第40-49页 |
·发达国家的民间借贷 | 第40-44页 |
·美国的民间借贷——信用社 | 第40-42页 |
·日本的民间借贷——互助会与农村合作金融 | 第42-44页 |
·发展中国家的民间借贷 | 第44-46页 |
·印度的民间借贷——合会 | 第44-45页 |
·菲律宾连结性贷款 | 第45-46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间借贷 | 第46-47页 |
·经验总结 | 第47-49页 |
·正规的监管程序 | 第47页 |
·专门的监管机构 | 第47页 |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 第47页 |
·正规金融的限制 | 第47页 |
·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的合作发展 | 第47-49页 |
第5章 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的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49-59页 |
·金融深化——规范民间借贷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49页 |
·民间借贷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49-51页 |
·成立社区银行,促进民间借贷发展成为正规金融 | 第49-50页 |
·放开金融牌照,成立正规的民间借贷机构 | 第50页 |
·开展信用合作,构建多层次的民间借贷体系 | 第50-51页 |
·政策建议 | 第51-59页 |
·确定民间借贷发展的规范原则 | 第51页 |
·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 | 第51-53页 |
·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 | 第53-55页 |
·明确全方位监管内容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