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MVA途径 | 第10页 |
·MEP途径 | 第10-11页 |
·植物激素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调节 | 第11-13页 |
·乙烯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茉莉酸在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 | 第13页 |
·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转录因子 | 第14-17页 |
·MYB | 第15页 |
·MYC | 第15-16页 |
·NAC | 第16-17页 |
·WRKY | 第17页 |
·酵母单杂交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7-22页 |
·酵母单杂交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 | 第17-18页 |
·SMART技术 | 第18-20页 |
·酿酒酵母转化研究进展 | 第20页 |
·酵母单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1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质粒及菌种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pFPS-AbA载体的构建 | 第23-28页 |
·HbFPS启动子PCR扩增 | 第23-24页 |
·PCR产物回收 | 第2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PCR产物的TA克隆及鉴定 | 第25页 |
·pGEM T-FPSp质粒的提取 | 第25-26页 |
·pGEM T-FPSp和pAbAi双酶切及酶切产物回收 | 第26页 |
·pFPS-AbA载体的连接、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6-27页 |
·pFPS-AbA质粒的提取 | 第27页 |
·pFPS-AbA和pAbAi质粒的线性化及回收 | 第27-28页 |
·Y1HGold/pFPS-AbA菌株的制备及AbA背景浓度的筛选 | 第28-29页 |
·Y1HGold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pFPS-AbA及pAbAi线性质粒转化Y1HGold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Y1HGold/pFPS-AbA菌株的鉴定及保存 | 第28-29页 |
·Y1HGold/pFPS-AbA菌株AbA背景浓度的筛选 | 第29页 |
·胶乳 SMART Ⅲ ds-cDNA的制备 | 第29-32页 |
·胶乳总RNA的提取 | 第29页 |
·胶乳mRNA的纯化 | 第29-30页 |
·SMART Ⅲ ds-cDNA的合成 | 第30-31页 |
·SMART Ⅲ ds-cDNA的纯化 | 第31-32页 |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 | 第32-36页 |
·pGADT7-Rec质粒的线性化 | 第32页 |
·Y1HGold/pFPS-Ab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页 |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 | 第32-33页 |
·阳性克隆酵母质粒的提取及转化 | 第33页 |
·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及鉴定 | 第33-34页 |
·阳性克隆的酵母表型验证 | 第34-35页 |
·转录因子HbMYC3作用位点的确定 | 第35-36页 |
·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转录因子ORF分析 | 第36页 |
·转录因子多序列比对分析 | 第36页 |
·转录因子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6页 |
·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第36-37页 |
·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材料的处理 | 第37页 |
·橡胶树不同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1st-cDNA的合成 | 第37-38页 |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38页 |
·荧光定量PCR分析转录因子表达模式 | 第38-39页 |
·转录因子HbMYC3原核表达 | 第39-41页 |
·pGEX-MYC3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E.coli BL21和E.coli Rosett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pGEX-MYC3转化E.coli BL21和E.coli Rosetta感受态细胞 | 第40页 |
·IPTG诱导HbMYC3的表达 | 第40页 |
·SDS-PAGE检测HbMYC3原核表达产物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pFPS-AbA载体的构建及线性化 | 第41页 |
·Y1HGold/pFPS-AbA菌株的制备及AbA背景浓度的筛选 | 第41-42页 |
·SMART Ⅲ ds-cDNA的合成及纯化 | 第42-44页 |
·胶乳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42页 |
·SMARTⅢds-cDNA合成最佳循环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SMART Ⅲ ds-cD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及阳性克隆的分离和鉴定 | 第44-47页 |
·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 | 第44-45页 |
·酵母质粒的分离及转化 | 第45页 |
·阳性克隆的酵母表型验证 | 第45页 |
·转录因子HbMYC3结合位点的确定 | 第45-47页 |
·HbMYC3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51页 |
·HbMYC3表达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HbMYC3在橡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51页 |
·不同激素处理下HbMYC3的表达 | 第51-52页 |
·HbMYC3原核表达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7页 |
·HbFPS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3页 |
·DNA/蛋白质互作的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酵母单杂交的阳性率问题 | 第55页 |
·MYC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6 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附录A:相关试剂配制 | 第71-75页 |
附录B:缩略词表 | 第75-77页 |
附录C:载体图 | 第77-79页 |
附录D:引物序列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