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相关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6页
   ·植物母体效应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第11-12页
   ·小麦形态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2-13页
     ·叶部形态性状的研究现状第12页
     ·株高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小麦生理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3页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研究现状第13页
     ·旗叶光合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3页
   ·小麦产量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3-14页
   ·小麦相关品质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进展第14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4-15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一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6-22页
   ·相关形态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6-18页
     ·上三叶形态特征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6-17页
       ·试验材料第16页
       ·试验设计第16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16-17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17页
     ·株高构成特征母体效应研究第17-18页
       ·试验材料第17页
       ·试验设计第17-18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18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18页
   ·相关生理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18-20页
     ·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8-19页
       ·试验材料第18页
       ·试验设计第18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18-19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19页
     ·旗叶光合特性的母体效应研究第19-20页
       ·试验材料第19页
       ·试验设计第19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19-20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20页
   ·产量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0-21页
     ·试验材料第20页
     ·试验设计第20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20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20-21页
   ·品质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1-22页
     ·试验材料第21页
     ·试验设计第21页
     ·调查项目与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第22-37页
   ·形态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2-27页
     ·上三叶形态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2-25页
       ·上三叶形态性状特征值第22-23页
       ·上三叶形态性状母体效应分析第23-25页
     ·株高及各节间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5-27页
       ·株高构成特征值第25-26页
       ·株高构成母体效应分析第26-27页
   ·相关生理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27-33页
     ·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母体效应研究第27-30页
       ·供试材料上三叶 4 个时期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平均值与方差分析第27-28页
       ·不同时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母体效应分析第28-30页
     ·旗叶光合特性的母体效应研究第30-33页
       ·不同时期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特征值第30-31页
       ·不同时期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母体效应分析第31-33页
   ·产量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33-35页
     ·相关产量性状的特征值第33页
     ·相关产量性状的母体效应分析第33-35页
   ·品质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第35-37页
     ·品质性状特征值第35页
     ·品质性状的母体效应分析第35-37页
第三章 问题与讨论第37-40页
   ·形态性状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7页
     ·上三叶形态性状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7页
       ·株高及各节间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7页
   ·相关生理性状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7-38页
     ·不同时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7-38页
     ·旗叶光合特性的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8页
   ·产量性状母体效应的研究问题与讨论第38-39页
   ·品质性状母体效应研究的问题与讨论第39-40页
第四章 结论第40-43页
   ·形态性状母体效应第40-41页
     ·上三叶形态性状的母体效应第40页
     ·株高等性状的母体效应第40-41页
   ·相关生理性状母体效应第41-42页
     ·不同时期小麦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的母体效应第41页
     ·旗叶光合特性的母体效应第41-42页
   ·产量性状母体的母体效应第42页
   ·品质性状母体效应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毒铜绿微囊藻对溞属枝角类种群动态和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花生吸收和转运镉的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