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縮略词表 | 第12-13页 |
综述 | 第13-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总论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水蛭体内药效学研究(部分) | 第22-47页 |
第一节 大鼠血瘀模型筛选实验 | 第22-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结果 | 第24-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 | 第30-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抗血栓形成实验 | 第34-45页 |
(一)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34-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二)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大鼠电刺激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37-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三) 水蛭及脉血康胶囊对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41-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水蛭抗凝血实验(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节 水蛭体内药效学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水蛭体外药效学研究(部分)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水蛭抗凝血体外实验(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纤维蛋白原平板法 | 第49-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不同批次水蛭体外APTT法实验 | 第53-5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节 不同批次水蛭高温预处理后凝血酶滴定发与APTT法测定结果比较 | 第57-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第五节 水蛭体外药效学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部分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及其方法学考察 | 第63-98页 |
第一节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 第63-79页 |
1 APTT法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3-64页 |
2 量效关系的考察 | 第64-67页 |
3 标准品及效价的定义 | 第67-70页 |
4 生物统计方法的选择 | 第70页 |
5 效价的测定 | 第70-77页 |
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二节 APTT法用于水蛭生物活性质量控制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第79-98页 |
1 准确度考察(加标回收实验) | 第79-80页 |
2 重复性考察 | 第80-82页 |
3 中间精密度考察 | 第82-83页 |
4 稳定性考察 | 第83-93页 |
5 方法适用性考察 | 第93-95页 |
6 水蛭体外APTT法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操作规程(SOP)的建立 | 第95-96页 |
7 小结 | 第96-98页 |
结语和展望 | 第98-101页 |
总结 | 第98-99页 |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