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19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松辽盆地的演化 | 第20-22页 |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特征 | 第22-24页 |
·松辽盆地嫩江组沉积充填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沉积学方法 | 第26页 |
·岩石热解(Rock-Eval) | 第26-27页 |
·有机碳分析(TOC)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松辽盆地 J79 井高频湖平面变化曲线的建立 | 第28-53页 |
·J79 井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J79 井位及简介 | 第29页 |
·J79 井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J79 井地层特征 | 第30-35页 |
·J79 生储盖层 | 第35-36页 |
·J79 井岩性概述 | 第36页 |
·J79 井岩性序列精细描述 | 第36-46页 |
·J79 岩性、岩相、沉积环境及高频湖平面曲线的建立 | 第46-53页 |
·沉积环境及高频湖平面曲线的建立及依据 | 第46-47页 |
·岩性、岩相、沉积环境分析 | 第47-53页 |
第五章 J79 井高频湖平面变化特征、受控因素及其与其它剖面对比 | 第53-65页 |
·J79 井高频湖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及受控因素探讨 | 第53-55页 |
·J79 井高频湖平面变化的旋回性对比 | 第53-54页 |
·J79 井高频湖平面变化受控因素探讨 | 第54-55页 |
·松科 1 井南孔及地表剖面湖平面变化 | 第55-63页 |
·松科 1 井嫩江组下部湖平面变化 | 第55-57页 |
·地表剖面嫩江组下部湖平面变化 | 第57-63页 |
·J79 井与松科 1 井南孔及地表剖面湖平面变化对比 | 第63-64页 |
·松辽盆地嫩江组下部湖平面变化控制因素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嫩江组下部有机质丰度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 | 第65-81页 |
·J79 湖平面变化与有机质丰度 | 第65-74页 |
·J79 有机碳指标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J79 氢指数特征分析 | 第67-72页 |
·J79 井 TOC-HI 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J79 井湖平面变化旋回性与 TOC 及 HI 旋回性的对比 | 第73-74页 |
·松科 1 井湖平面变化与 TOC 及 HI 的关系 | 第74-78页 |
·松科 1 井嫩江组下部有机碳及 HI 指标特征分析 | 第74-76页 |
·松科 1 井 TOC-HI 相关性分析 | 第76-78页 |
·地表剖面的湖平面变化与 TOC 及 HI 的关系 | 第78-80页 |
·姚家车站-后金沟剖面有机碳指标特征分析 | 第78-79页 |
·姚家车站-后金沟剖面湖平面变化与有机质丰度 | 第79-80页 |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有机质丰度与湖平面变化关系 | 第80-81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81-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存在问题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第91-93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