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豆杉紫杉醇高产细胞系的选育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2 紫杉醇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紫杉醇概况 | 第10-11页 |
| ·红豆杉概况 | 第11-12页 |
|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2-13页 |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13页 |
| ·诱导因子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培养条件的影响 | 第14页 |
| ·液体悬浮培养 | 第14-15页 |
| ·紫杉醇含量检测的方法 | 第15页 |
| ·分光光度法(UV) | 第1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南方红豆杉细胞培养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18-2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20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18页 |
| ·愈伤组织的驯化 | 第18-19页 |
| ·细胞悬浮体系的优化 | 第19-2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20页 |
|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驯化 | 第20-24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20-22页 |
| ·抗褐化剂对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 第22页 |
| ·细胞悬浮培养起始浓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 ·细胞悬浮培养生长曲线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南方红豆杉细胞系中紫杉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4-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25页 |
| ·线性关系试验 | 第25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25-26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26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26页 |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 ·紫杉醇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27-29页 |
| ·样品中紫杉醇含量计算 | 第29-30页 |
| ·方法学分析 | 第30-31页 |
| ·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30页 |
| ·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30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0页 |
| ·检测的意义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南方红豆杉紫杉醇高产细胞株系的选育 | 第31-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2页 |
| ·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31页 |
| ·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的增殖情况与生长差异 | 第31-32页 |
| ·最佳采收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 ·高产紫杉醇细胞系的初步筛选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南方红豆杉细胞系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32-35页 |
| ·细胞的生长情况 | 第32-34页 |
| ·不同来源细胞鲜干比对比 | 第34-35页 |
| ·南方红豆杉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的增殖与生长差异 | 第35页 |
| ·最佳采收时间 | 第35-36页 |
| ·高产紫杉醇细胞系的筛选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