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汉字启动效应的认知加工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汉字 | 第10-13页 |
·汉字的定义及特点 | 第10-11页 |
·汉字与拼音的差异 | 第11-12页 |
·汉字的结构类别 | 第12-13页 |
·独体字 | 第12页 |
·合体字 | 第12-13页 |
2 汉字识别 | 第13-18页 |
·汉字识别的定义 | 第13-14页 |
·汉字识别理论 | 第14-16页 |
·双重编码理论 | 第14-15页 |
·汉字拼义理论 | 第15-16页 |
·汉字识别的行为研究 | 第16-18页 |
·汉字形、音、义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汉字识别的发展性研究 | 第17页 |
·汉字识别的眼动研究 | 第17-18页 |
3 汉字与图画 | 第18-20页 |
·汉字字形的学习能力 | 第18-19页 |
·汉字字形学习能力的界定 | 第18页 |
·汉字字形学习能力的评估框架 | 第18-19页 |
·汉字与图画的行为研究 | 第19-20页 |
·汉字与东巴文的比较研究 | 第20页 |
4 启动效应研究 | 第20-23页 |
·启动效应 | 第20-21页 |
·汉字启动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假设 | 第23-2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3页 |
2 研究假设及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实验假设 | 第23-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3 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4-27页 |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实践意义 | 第25页 |
·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4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实验1 阈下启动下图形-汉字加工比较 | 第27-31页 |
·被试 | 第27-28页 |
·设计 | 第28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程序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图形-汉字阈下启动效应 | 第31-33页 |
·再认成绩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3 实验2 临界阈限启动下图形-汉字加工比较 | 第35-38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被试 | 第35页 |
·设计、材料、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程序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图形-汉字临界阈限启动效应 | 第36-37页 |
·再认成绩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4 实验3 阈上启动下图形-汉字加工比较 | 第38-41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被试 | 第38页 |
·设计、材料、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程序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图形-汉字的阈上启动效应 | 第39-41页 |
·再认成绩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页 |
5 总讨论 | 第41-45页 |
·无意识加工到意识加工的年龄比较 | 第41-43页 |
·像画与像字特征组启动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