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旋压成形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5-20页 |
| ·国外旋压成形设备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旋压成形设备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旋压成形设备的发展方向 | 第20页 |
| ·旋压成形设备设计关键技术的提出 | 第20-21页 |
| ·现有一般旋压成形设备的技术不足 | 第20-21页 |
| ·旋压成形设备设计的主要思想 | 第21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21-24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3-24页 |
| 第2章 旋压成形设备模块化布局设计技术 | 第24-35页 |
| 摘要 | 第24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旋压成形原理分析 | 第24-26页 |
| ·设计目标和要求 | 第26-27页 |
| ·旋压成形设备功能模块设计 | 第27-29页 |
| ·工艺流程设计 | 第27-28页 |
| ·旋压成形设备功能模块划分 | 第28-29页 |
| ·旋压成形设备的多任务总体布局设计方案 | 第29-34页 |
| ·布局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9-30页 |
| ·旋压成形设备的布局设计方案比较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旋压成形设备传动系统设计及运动源快速选型技术 | 第35-44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旋压成形设备最大负载的求解方法 | 第35-37页 |
| ·旋压成形的负载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旋压成形设备负载极值的获取 | 第36-37页 |
| ·旋轮进给系统设计及运动源快速选型 | 第37-41页 |
| ·普旋成形旋轮进给系统的设计及运动源选型 | 第37-39页 |
| ·筒旋成形旋轮进给系统的设计及运动源选型 | 第39-41页 |
| ·尾顶进给系统设计及运动源快速选型 | 第41-42页 |
| ·主轴传动系统的设计及运动源快速选型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旋压成形设备旋轮形状参数优选技术 | 第44-56页 |
| 摘要 | 第44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弹塑性有限元法简介 | 第45-47页 |
| ·筒旋成形任务旋轮形状参数范围推荐 | 第47-54页 |
| ·旋轮形状参数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案 | 第47-48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 ·筒旋成形旋轮形状参数范围推荐总结 | 第53-54页 |
| ·普旋成形任务旋轮形状参数范围推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旋压成形设备旋轮轨迹修正技术 | 第56-62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旋轮轨迹误差分析 | 第56-57页 |
| ·旋轮轨迹误差补偿修正 | 第57-61页 |
| ·旋轮补偿原理 | 第57-59页 |
| ·旋轮补偿算法 | 第59-61页 |
| ·旋轮轨迹修正的应用实例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旋压成形设备设计开发与应用 | 第62-73页 |
| 摘要 | 第62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旋压成形设备的开发 | 第62-69页 |
| ·旋压成形设备功能结构树的建立 | 第62-63页 |
| ·旋压成形设备运动源选型 | 第63-69页 |
| ·旋压成形设备三维布局的实现 | 第69-70页 |
| ·旋压成形设备设计方案的应用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