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店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支护决策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论文的提出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围岩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巷道支护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人工智能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 | 第19-2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完成论文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方法 | 第20页 |
·论文的目的 | 第20-23页 |
2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3-33页 |
·矿井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矿区地理位置 | 第23页 |
·主要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调研巷道基本信息数据库 | 第24-26页 |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26-29页 |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 第29-30页 |
·袁店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选取原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 | 第33-47页 |
·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33-39页 |
·模糊聚类理论 | 第33页 |
·回采巷道模糊聚类分析 | 第33-36页 |
·实例巷道模糊分类 | 第36-39页 |
·开拓、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39-44页 |
·稳定性分类的基本思路 | 第39页 |
·开拓、准备巷道稳定性整体分类 | 第39-43页 |
·开拓、准备巷道稳定性次分类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巷道支护设计研究 | 第47-63页 |
·锚杆支护设计原理及支护形式 | 第47-51页 |
·锚杆支护设计原理 | 第47-50页 |
·以锚杆为主的主要支护形式 | 第50-51页 |
·ANN原理 | 第51-54页 |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激活函数 | 第52页 |
·隐含层神经元数目确定 | 第52-53页 |
·MATLAB 7.0BP神经网络工具箱 | 第53-54页 |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 第54-57页 |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主要参数 | 第54页 |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的依据 | 第54-55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锚杆支护设计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开拓、准备巷道支护决策 | 第57-61页 |
·支护形式选择的主要原则 | 第57-58页 |
·开拓及准备巷道主要支护形式的特点与适应性 | 第58-59页 |
·开拓及准备巷道局部加固(或卸压保护)措施 | 第59页 |
·开拓及准备巷道支护形式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支护智能决策系统 | 第63-73页 |
·系统的特点 | 第63页 |
·系统的编程实现 | 第63-71页 |
·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及操作流程图 | 第63-64页 |
·系统编程所需变量参数 | 第64-66页 |
·系统编程实现 | 第66-67页 |
·系统使用说明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支护决策系统应用研究 | 第73-87页 |
·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支护设计 | 第73-80页 |
·工程背景 | 第73-74页 |
·系统应用 | 第74-76页 |
·观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支护决策 | 第80-85页 |
·工程背景 | 第80-81页 |
·系统应用 | 第81-82页 |
·观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7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A 主要模型代码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