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30页 |
·大岩桐组织培养 | 第12-15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5-19页 |
·组织培养 | 第15-16页 |
·转化体系 | 第16-19页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16页 |
·基因枪法转化 | 第16-17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17页 |
·其它可选择的转基因方法 | 第17-18页 |
·完整植株的转化 | 第18-19页 |
·报告基因 | 第19页 |
·筛选 | 第19页 |
·CBF 基因与植物的抗寒性 | 第19-23页 |
·CBF 转录因子的发现 | 第19-20页 |
·CBF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及其特性 | 第20-21页 |
·CBF 转录因子对 COR 基因的调控作用 | 第21-22页 |
·植物抗冷机制中调控 CBF 转录因子的相关基因 | 第22-23页 |
·ICE 基因 | 第22-23页 |
·HOS1 基因 | 第23页 |
·CBF 转录因子的应用前景 | 第23页 |
·LEAFY 基因与植物的花发育 | 第23-26页 |
·LEAFY 转录因子的发现 | 第23-24页 |
·LEAFY 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24页 |
·影响 LEAFY 基因表达的因素 | 第24-25页 |
·内因 | 第24-25页 |
·生理因子 | 第25页 |
·外因 | 第25页 |
·LEAFY 基因的应用 | 第25-26页 |
·大岩桐转基因 | 第26-29页 |
·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7-28页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27-28页 |
·大岩桐悬浮细胞培养及农杆菌介导的悬浮细胞的转化 | 第28页 |
·由原生质体途径进行植株再生以及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28页 |
·展望 | 第28-29页 |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植物材料与组织培养条件 | 第3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0页 |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30-31页 |
·引物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大岩桐组织培养 | 第32-33页 |
·外植体消毒 | 第32-33页 |
·组织培养 | 第33页 |
·驯化移栽 | 第33页 |
·拟南芥 CBF1、LEAFY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33-41页 |
·拟南芥 CBF1、LEAFY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3-34页 |
·拟南芥 CBF1、LEAFY 基因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34-35页 |
·SDS 减法大量提质粒 | 第35-36页 |
·用 BamH I/Xma I 和 Sac I 双酶切目的片段 PCR 产物和表达载体 pBI121 | 第36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 pBI121 双酶切回收产物连接 | 第3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6-37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7页 |
·菌液 PCR | 第37-38页 |
·小量碱法提取质粒 DNA | 第38-39页 |
·质粒 DNA 的双酶切鉴定 | 第39页 |
·拟南芥 CBF1、LEAFY 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39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40页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0页 |
·农杆菌菌液 PCR | 第40页 |
·农杆菌 Mini-Ti 质粒的提取 | 第40-41页 |
·大岩桐遗传转化 | 第41-43页 |
·红、紫色花重瓣大岩桐叶柄、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 | 第41页 |
·叶片筛选压的确定 | 第41页 |
·生根筛选压的确定 | 第4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 CBF1/LEAFY 转化大岩桐 | 第41-42页 |
·CTAB 法小量提取大岩桐基因组 DNA | 第42页 |
·大岩桐过氧化氢积累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大岩桐组织培养 | 第43-44页 |
·不定芽的诱导 | 第43页 |
·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 第43页 |
·不定芽的生根 | 第43页 |
·大岩桐球茎不定芽的诱导 | 第43页 |
·组培苗的移栽 | 第43-44页 |
·拟南芥 CBF1、LEAFY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44-49页 |
·pBI121-AtCBF1 表达载体构建 | 第44-47页 |
·CBF1 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45页 |
·重组质粒 pBI121-AtCBF1 双酶切鉴定 | 第45-46页 |
·测序 | 第46页 |
·重组质粒 pBI121-AtCBF1 转化农杆菌 LBA4404 | 第46-47页 |
·pBI121-AtLEAFY 表达载体构建 | 第47-49页 |
·LEAFY 基因的克隆 | 第47页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 pBI121-AtLEAFY 双酶切鉴定 | 第48页 |
·测序 | 第48-49页 |
·重组质粒 pBI121-AtLEAFY 转化农杆菌 LBA4404 | 第49页 |
·大岩桐遗传转化 | 第49-56页 |
·红色大岩桐叶柄、叶片愈伤组织及芽诱导 | 第49-51页 |
·紫色大岩桐叶柄、叶片愈伤组织及芽诱导 | 第51页 |
·叶片筛选压确定 | 第51-52页 |
·生根筛选压确定 | 第52-53页 |
·转化小苗获得 | 第53-54页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54-55页 |
·低温胁迫对野生型和 CBF1 转基因大岩桐植株过氧化氢积累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