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主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与对比分析 | 第13-15页 |
| ·正极材料形貌控制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研究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热重分析(TG-DSC) | 第17页 |
|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17-1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18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18-19页 |
|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 第19页 |
| ·循环伏安法(CV) | 第19页 |
| ·X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19-20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20页 |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2章 LiNi_(0.5)Mn_(0.5)O_2的制备方法研究 | 第21-40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 ·Pechini法制备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 | 第23-25页 |
| ·Sol-gel法制备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 | 第25-26页 |
| ·氢氧根共沉淀法制备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 | 第26-29页 |
| ·碳酸盐共沉淀制备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 | 第29-39页 |
| ·碳酸盐共沉淀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 ·pH值对前躯体组成、结构、形貌及热性能因素影响 | 第32-36页 |
| ·球形LiNi_(0.5)Mn(0.5)O_2的形貌保持及电化学性能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混锂方式与煅烧时间对球形LiNi_(0.5)Mn_(0.5)O_2性能的影响 | 第40-56页 |
| ·混锂方式对球形LiNi_(0.5)Mn(0._5)O_2的性能影响 | 第40-46页 |
| ·两种混锂方式ML1与ML2生成终产物物相分析 | 第41-42页 |
| ·两种混锂方式ML1与ML2生成终产物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 ·两种混锂方式ML2与ML3生成终产物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45-46页 |
| ·不同煅烧时间对球形LiNi_(0.5)Mn_(0.5)O_2的组成、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46-51页 |
| ·晶体结构、颗粒大小、晶粒大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晶LiNi_(1/3)CO_(1/3)Mn_(1/3)O_2关键技术及性能分析 | 第56-74页 |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晶LiNi_(1/3)Co_(1/3)Mn_(1/3)O_2 | 第56-70页 |
| ·煅烧时间对LiNi_(1/3)Co_(1/3)Mn_(1/3)O_2物化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 ·煅烧时间对LiNi_(1/3)Co_(1/3)Mn_(1/3)O_2晶形结构和晶粒大小的影响 | 第60-62页 |
| ·不同上限电压对LiNi_(1/3)Co_(1/3)Mn_(1/3)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煅烧时间对LiNi_(1/3)Co_(1/3)Mn_(1/3)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 ·煅烧时间对LiNi_(1/3)Co_(1/3)Mn_(1/3)O_2动力学扩散的影响 | 第65-70页 |
| ·碳酸盐共沉淀法与溶胶-凝胶法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的性能比较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