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以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本文基本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一) 本文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17-23页 |
一、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 第17-18页 |
二、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 | 第18页 |
三、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 | 第18-20页 |
(一) 韩国经济模式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19-20页 |
1、首次实施阶段 | 第19页 |
2、停止实施阶段 | 第19-20页 |
3、再次实施阶段 | 第20页 |
四、 从政府角度看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化 | 第20-21页 |
五、 从中小银行角度看三国的利率市场化 | 第21-23页 |
(一) 积极调整银行内部的业务结构 | 第21页 |
(二) 加快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研发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 第21-22页 |
(三) 实行重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评估分析 | 第23-29页 |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 第23-25页 |
二、 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评估 | 第25-29页 |
(一) 金融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但风险对冲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25-27页 |
1、货币市场产品序列不完整,发展滞后 | 第26页 |
2、衍生产品发育有限,风险对冲功能有待加强 | 第26-27页 |
(二) 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逐步成熟化、多元化,但参与程度有限 | 第27-29页 |
1、发行主体趋于多元化,融资效率提高 | 第27页 |
2、投资主体相对集中,同质性较强 | 第27-28页 |
3、市场主体参与度与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 | 第29-33页 |
一、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范的金融市场 | 第29页 |
二、 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更加完善 | 第29-30页 |
(一) 充分发挥利率的传导作用 | 第29-30页 |
(二) 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 第30页 |
三、 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 第30页 |
四、 增加了客户选择的主动性,加快银行业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 | 第30-33页 |
第五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 第33-39页 |
一、 业务方面 | 第34-36页 |
二、 风险方面 | 第36-37页 |
(一) 观念原因 | 第36页 |
(二) 管理机构及人员不完善 | 第36页 |
(三) 基准风险 | 第36-37页 |
三、 资本补充方面 | 第37页 |
四、 日常内部管理方面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我国中小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 第39-47页 |
一、 发展小企业客户 | 第39-40页 |
(一) 中小银行要对自己合理定位 | 第39页 |
(二) 维持好本来的固定信贷客户群 | 第39-40页 |
(三) 为固定客户制定相应存款、贷款产品 | 第40页 |
(四) 细分市场,调整客户结构,对外营销客户 | 第40页 |
二、 专业化产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转变发展模式 | 第40-42页 |
(一) 前期的市场调研,提高产品的竞争性和针对性 | 第41-42页 |
(二) 产品服务注重差别化、系列化和配套化 | 第42页 |
(三) 良好的营销管理团队和网络 | 第42页 |
三、 拓展银行内部结构——建立健全利率风险控制机制,提高定价能力 | 第42-44页 |
(一) 构建银行利率风险信息统计数据库 | 第42-43页 |
(二) 积极建立专门的风险内控部门 | 第43页 |
(三) 构建有效的资金定价体系,提高合理的定价能力 | 第43页 |
(四) 打造一支高素质利率风险管理队伍 | 第43-44页 |
四、 中小银行实行重组 | 第44-47页 |
(一) 协同作用明显 | 第45页 |
(二) 操作可行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