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概述 | 第12-14页 |
·水资源概况 | 第12页 |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4页 |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4-18页 |
·化学法 | 第15-16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生物法 | 第17-18页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8-23页 |
·微生物固定化的特点 | 第19页 |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 | 第19-21页 |
·固定化载体 | 第21-22页 |
·固定化菌种 | 第22-23页 |
·固定化技术在含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实验原理 | 第25-27页 |
·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原理 | 第25-26页 |
·液相吸附的基本理论 | 第26-27页 |
·课题的学术背景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试验设备 | 第29页 |
·试验试剂 | 第29页 |
·菌种的来源与性状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6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30页 |
·菌体的培养 | 第30-31页 |
·菌体的固定化 | 第31页 |
·固定化小球干重的测定 | 第31页 |
·重金属溶液的配置及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表征实验 | 第32-33页 |
·吸附实验 | 第33-34页 |
·吸附模型 | 第34-35页 |
·解吸实验 | 第35页 |
·金属离子干扰实验 | 第35-36页 |
第3章 固定化小球吸附 Cu~(2+)的性能研究 | 第36-47页 |
·固定化小球形态及其吸附 Cu~(2+)前后电镜观察 | 第36-37页 |
·固定化小球吸附 Cu~(2+)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吸附 Cu~(2+)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38-46页 |
·pH 对吸附的影响 | 第38-40页 |
·固定化小球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1-42页 |
·Cu~(2+)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2-44页 |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44-45页 |
·解吸实验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固定化小球吸附 Cu~(2+)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研究 | 第47-57页 |
·吸附等温模型 | 第47-52页 |
·La ngmuir 吸附等温模型 | 第47-49页 |
·Freund lic h 吸附等温模型 | 第49-51页 |
·Te mk in 吸附等温模型 | 第51页 |
·Dubinin-Radus hkevich(D-R)吸附等温模型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52-56页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53页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53-54页 |
·Elo vich 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颗粒内扩散方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干扰金属离子对 Cu~(2+)吸附实验的影响 | 第57-60页 |
·引言 | 第57页 |
·Pb~(2+)对 Cu~(2+)吸附的干扰影响 | 第57-58页 |
·Cd~(2+)对 Cu~(2+)吸附的干扰影响 | 第58-59页 |
·Pb~(2+)、Cd~(2+)对 Cu~(2+)吸附的干扰影响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1. 结论 | 第60-61页 |
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第72-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