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犯的犯罪中止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导论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危险犯概念的界定 | 第15-21页 |
·危险犯概念的理论纷争 | 第15-18页 |
·从犯罪既遂的角度界定危险犯概念 | 第15-16页 |
·从处罚根据角度界定危险犯概念 | 第16-17页 |
·从犯罪成立角度界定危险犯 | 第17-18页 |
·本文的观点 | 第18-21页 |
3. 危险犯之犯罪中止成立条件 | 第21-33页 |
·时间性条件 | 第22-24页 |
·对“犯罪过程”的界定 | 第22页 |
·预备阶段无成立犯罪中止之必要 | 第22-24页 |
·自动性条件 | 第24-27页 |
·国内外学者关于“自动性”的观点 | 第24-26页 |
·本文对危险犯犯罪中止自动性的认识 | 第26-27页 |
·彻底性条件 | 第27-29页 |
·学界争议 | 第27-28页 |
·本文观点 | 第28-29页 |
·有效性条件 | 第29-33页 |
·中止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 | 第30页 |
·准中止犯能否适用于危险犯 | 第30-33页 |
4. 危险状态出现后的犯罪中止 | 第33-49页 |
·经典案例 | 第34-35页 |
·对本案的不同处理意见 | 第35-38页 |
·犯罪嫌疑人卞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的既遂 | 第35页 |
·犯罪嫌疑人卞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的中止 | 第35-37页 |
·犯罪嫌疑人卞某构成放火罪相应实害犯的中止 | 第37页 |
·犯罪嫌疑人卞某构成放火罪既遂后的中止 | 第37-38页 |
·不同意见之评析 | 第38-42页 |
·本文赞同成立实害犯的中止 | 第42-49页 |
·危险犯与相应实害犯的关系梳理 | 第42-46页 |
·成立实害犯中止的情形 | 第46-49页 |
5. 危险犯中止犯的处罚 | 第49-52页 |
·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处罚 | 第49-50页 |
·实行阶段犯罪中止的处罚 | 第50页 |
·危险犯相应实害犯的犯罪中止的处罚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