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0. 导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及逻辑结构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6-22页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 ·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 ·从受众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效果 | 第20-22页 |
|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影响 | 第22-32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影响 | 第23-26页 |
| ·课堂灌输的传播方式 | 第23-24页 |
| ·会议研讨的传播方式 | 第24-25页 |
| ·文字出版的传播方式 | 第25页 |
|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 | 第25-26页 |
|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 第26-32页 |
| ·新媒体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 第26-28页 |
|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 第28-32页 |
| 3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 第32-41页 |
| ·传播理念的局限 | 第32-34页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在少数专家学者及教学范围 | 第33页 |
| ·社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 第33-34页 |
| ·传播模式的弊端 | 第34-37页 |
| ·以传播者为中心,缺乏对受众需求的关注 | 第34页 |
| ·语言表达方式公式化 | 第34-35页 |
| ·理论内容概念化、说教化 | 第35-36页 |
| ·理论创新不足 | 第36-37页 |
| ·灌输学习传播方式的局限 | 第37-38页 |
| ·以著作为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术化 | 第37页 |
| ·灌输学习的传播方式单向化,忽略了受众信息反馈 | 第37-38页 |
| ·新媒体运用的局限 | 第38-41页 |
| ·理论传播与媒体环境不融合 | 第38-39页 |
|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不充分 | 第39页 |
| ·管理制度不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存在不准确性 | 第39-41页 |
| 4 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 第41-51页 |
| ·立足分众化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1-42页 |
| ·学校教育理念向普及大众化转变 | 第41-42页 |
| ·重视社会及企业的大众化传播 | 第42页 |
|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 | 第42-45页 |
| ·优化改进传统传播方式,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宽受众群体 | 第42-44页 |
| ·重视受众的信息反馈,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双向沟通 | 第44-45页 |
| ·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信息库 | 第45页 |
| ·高度重视受众需求,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内容 | 第45-48页 |
| ·语言表达通俗化、民族化 | 第46-47页 |
| ·理论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 第47页 |
| ·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第47-48页 |
|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经验 | 第48-51页 |
| ·借鉴民间艺术传播方式,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传播方式 | 第48页 |
| ·借鉴乡规民约传播方式,加强农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8-49页 |
| ·借鉴家训家规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进家庭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