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的学术背景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课题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交通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14-22页 |
·匝道分流类型 | 第14-15页 |
·匝道连续分流类型 | 第15-16页 |
·交通调查方案 | 第16-19页 |
·交通调查内容 | 第16-17页 |
·调查地点的确定 | 第17页 |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调查时间 | 第18页 |
·数据采集仪器 | 第18页 |
·调查仪器和人工的布设 | 第18-19页 |
·交通调查数据 | 第19-21页 |
·交通量观测统计结果 | 第19页 |
·车辆行驶速度观测统计结果 | 第19-20页 |
·车头时距观测统计结果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连续分流匝道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2-47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交通流特性 | 第22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交通量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华村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交通量特性分析 | 第22-24页 |
·杨公桥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交通量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 第25-37页 |
·华村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域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 第25-31页 |
·杨公桥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域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 第31-37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速度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华村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速度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杨公桥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速度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交通流特性三参数关系分析 | 第39-45页 |
·分流区三参数的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华村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交通流特性三参数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杨公桥立交匝道连续分流区交通流特性三参数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建立匝道连续分流段通行能力模型 | 第47-71页 |
·交织车辆在匝道连续分流区域内运行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交织区直行车辆运行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匝道异向分流交织区车辆运行特性 | 第48-49页 |
·匝道同向分流交织区车辆运行特性 | 第49页 |
·交织区内车辆换车道过程的分析 | 第49-53页 |
·交织区车辆的换车道行为 | 第49-50页 |
·连续匝道分流区域换车道特性 | 第50-51页 |
·车辆换道模型 | 第51-53页 |
·匝道连续分流车道空隙接受理论计算交织区极限理想流率 | 第53-61页 |
·运行位置限制对有效车头间隙充分利用的作用 | 第55-59页 |
·车辆换道行驶的折减系数 | 第59-60页 |
·通行能力公式 | 第60-61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通行能力计算 | 第61页 |
·山地城市互通式立交匝道通行能力坡度折减系数 | 第61-63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当量通行能力计算 | 第63-67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通行能力 | 第67-69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通行能力 | 第67-68页 |
·大车混入率修正值 | 第68页 |
·匝道连续分流区域服务水平 | 第68-69页 |
·调研立交服务水平计算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连续分流匝道通行能力的提高方案 | 第71-75页 |
·调整匝道连续分流区域的分流间距 | 第71-73页 |
·匝道异向分流区域 | 第71-72页 |
·匝道同向分流区域 | 第72-73页 |
·标志牌合理位置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5-7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