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区域收敛与空间极化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中国经济增长与区域收敛性分析 | 第11-12页 |
| ·空间极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2-13页 |
| ·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13-14页 |
|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的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2章 区域增长、收敛与极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18-21页 |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 ·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9页 |
|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 | 第19-20页 |
|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 第20页 |
|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 第20-21页 |
| ·经济增长与区域收敛理论 | 第21-24页 |
|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收敛检验 | 第21-22页 |
|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收敛 | 第22-24页 |
| 第3章 理论模型推导与设定 | 第24-33页 |
| ·增长、收敛与极化关系的理论推导 | 第24-26页 |
| ·中国区域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 第24-25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推导 | 第25-26页 |
|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与极化的假设推断 | 第26页 |
| ·统计数据计算与整理 | 第26-30页 |
| ·TW 空间极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 ·TW 空间极化指标面板数据构建 | 第27-28页 |
| ·TW 极化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 ·实证模型设定 | 第30-33页 |
| ·经济增长与收敛模型 | 第30页 |
| ·经济收敛与区域极化模型 | 第30-31页 |
| ·空间极化指数影响因素模型 | 第31-33页 |
| 第4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3-41页 |
| ·经济增长与区域收敛模型实证 | 第33-34页 |
| ·实证结果描述 | 第33-34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4页 |
| ·经济增长、收敛与空间极化模型实证 | 第34-38页 |
| ·实证结果描述 | 第34-37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空间极化影响因素模型实证 | 第38-41页 |
| ·实证结果描述 | 第38-39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 ·本文的政策建议 | 第42-43页 |
| ·本文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