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空间整合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课题的立论依据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与范畴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课题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城市更新 | 第22-31页 |
·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 | 第22-23页 |
·以形体规划和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 第22-23页 |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更新阶段 | 第23页 |
·国内的城市更新 | 第23-26页 |
·狭义、滞缓的小规模更新阶段 | 第24-25页 |
·广义、快速的多目标更新阶段 | 第25-26页 |
·城市更新与整合公共空间相结合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 | 第31-47页 |
·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31-40页 |
·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内涵 | 第31-37页 |
·公共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用途 | 第37-39页 |
·公共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 第39-40页 |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程与趋势 | 第40-47页 |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演变 | 第40-42页 |
·我国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演变 | 第42-45页 |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整合设计 | 第47-82页 |
·整合公共空间的组织秩序 | 第47-66页 |
·关联与耦合分析 | 第48-50页 |
·结构层级的整合 | 第50-52页 |
·图—底关系互换 | 第52-55页 |
·建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整合 | 第55-58页 |
·新与旧的整合 | 第58-64页 |
·案例分析:柏林波茨坦广场地区城市设计 | 第64-66页 |
·整合公共空间的交通体系 | 第66-71页 |
·步行与机动交通系统的整合 | 第67-68页 |
·地下与地上空间的整合 | 第68-69页 |
·案例分析:上海静安寺广场(综合体)城市设计 | 第69-71页 |
·整合公共空间的景观体系 | 第71-77页 |
·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形态构成因素 | 第72-73页 |
·公共空间景观体系的内容 | 第73-74页 |
·公共空间景观体系的整合 | 第74-75页 |
·案例分析:上海延安中路公共绿地规划 | 第75-77页 |
·重塑公共空间的形态意象 | 第77-82页 |
·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构成 | 第78页 |
·可识别性和意象性 | 第78-80页 |
·案例分析:吉林世纪广场规划设计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迈向城市公共空间新秩序 | 第82-96页 |
·公共空间整合体系 | 第82-85页 |
·空间组织体系 | 第82-83页 |
·交通体系 | 第83-84页 |
·景观体系 | 第84页 |
·城市形态意象 | 第84-85页 |
·公共空间整合机制 | 第85-86页 |
·整合机制的三个层次 | 第85页 |
·整合机制的运作 | 第85-86页 |
·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过程 | 第86-88页 |
·实证研究:淮安市淮海南路城市设计 | 第88-96页 |
·现状分析 | 第88-89页 |
·目标定位与规划理念 | 第89-90页 |
·规划内容 | 第90-92页 |
·地段整合分析与研究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
学科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