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主栽油茶品种生殖生物学及其环剥效应的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引言 | 第13-23页 |
·油茶地理分布和品种资源概况 | 第13-14页 |
·我国栽培油茶的历史 | 第13页 |
·油茶的地理分布 | 第13页 |
·我国油茶品种资源概况 | 第13-14页 |
·油茶生殖生物学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4-20页 |
·开花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14-19页 |
·油茶开花物候期观察 | 第14-15页 |
·油茶花器官及败育研究 | 第15-16页 |
·花粉形态观测研究 | 第16-17页 |
·花粉生活力检测 | 第17-18页 |
·柱头有效性观察 | 第18-19页 |
·种间亲和性研究 | 第19页 |
·果实生长规律 | 第19-20页 |
·环剥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环剥及应用原则概况 | 第20页 |
·环剥对果树生理效应的影响 | 第20-21页 |
·环剥对花芽分化及成花的影响 | 第21页 |
·环剥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对果实成熟期的影响 | 第21-22页 |
·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油茶开花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23-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开花物候期观察 | 第23页 |
·开花物候期气候 | 第23页 |
·花器官观察 | 第23页 |
·柱头授粉有效性检测 | 第23-24页 |
·杂交指数估算(OCI) | 第24页 |
·花粉数量及〔P/O〕的测定 | 第24页 |
·花粉形态特征 | 第24页 |
·花粉生活力检测 | 第24-25页 |
·授粉实验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开花物候期观察 | 第25-26页 |
·开花物候期气候 | 第26页 |
·油茶花器官观察 | 第26-28页 |
·柱头授粉有效性检测 | 第28-29页 |
·杂交指数估算(OCI) | 第29页 |
·花粉数量及〔P/O〕的测定 | 第29-30页 |
·花粉形态特征 | 第30页 |
·花粉生活力检测 | 第30-33页 |
·授粉实验分析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3.油茶果实生长规律研究 | 第35-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测定 | 第35页 |
·果实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果实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 第35页 |
·果实脂肪酸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果实纵横径及果形指数的变化 | 第36-37页 |
·平均单果重量变化 | 第37-38页 |
·果实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38-40页 |
·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 | 第3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38-39页 |
·油脂含量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果实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 第40页 |
·果实脂肪酸相对含量测定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4.油茶环剥效应的研究 | 第46-58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环剥对叶片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6页 |
·环剥促花效应调查 | 第46页 |
·环剥对坐果率的影响 | 第46页 |
·环剥对果实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环剥对叶片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7-49页 |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环剥促花效应调查 | 第49-50页 |
·环剥后坐果率调查 | 第50页 |
·环剥对果实生长的影响 | 第50-56页 |
·环剥果实横径、纵径及果形指数变化 | 第50-51页 |
·环剥果实均重变化 | 第51-52页 |
·环剥果实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2-54页 |
·环剥果实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 第54页 |
·环剥果实脂肪酸成分相对含量测定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油茶开花与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58-60页 |
·油茶果实生长规律研究 | 第60-61页 |
·油茶环剥效应的研究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图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