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绪论 | 第13-22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契约文书研究 | 第14-15页 |
| ·中国村落研究 | 第15-18页 |
| ·日常生活研究 | 第18-20页 |
|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理论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 1 刘氏家族及其契约文书 | 第22-37页 |
| ·刘氏家族概况 | 第22-31页 |
| ·刘氏家族生活的地方: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6页 |
| ·刘氏家族生活的年代:独特的人文经济环境 | 第26-31页 |
| ·契约文书概述 | 第31-35页 |
| ·历史的见证:契约文书的历史文献价值 | 第31-33页 |
| ·私家档案:刘氏家族的契约文书概况 | 第33-35页 |
| 小结:从契约文书看刘氏家族的成长 | 第35-37页 |
| 2 刘氏家族契约文书里的民间规约:民间文献里的传统日常观念 | 第37-51页 |
| ·契约文书:信任危机下的协商 | 第37-40页 |
| ·契约文书的达成:中人的见证 | 第37-39页 |
| ·契约文书的套语:面子下的协议 | 第39-40页 |
| ·土地契约文书:地约里的惯制 | 第40-45页 |
| ·土地交易习俗:土地契约签订的规约 | 第40-42页 |
| ·土地的丈量:惜土如金的财富观 | 第42-43页 |
| ·“红契”、“白契”:国家在场与民间行动的互构与博弈 | 第43-44页 |
| ·特殊的土地观:地权转移的不完全性 | 第44-45页 |
| ·析产文书:分单里的分家制度 | 第45-49页 |
| ·宗祧继承下的“诸子均分制” | 第46-48页 |
| ·孝亲观念下的“反馈模式” | 第48-49页 |
| 小结:经验性思维 | 第49-51页 |
| 3 刘氏家族契约文书背后的故事:口述史下大宅门里的传统日常消费与交往 | 第51-63页 |
| ·日常消费活动 | 第52-58页 |
| ·居住习俗 | 第53-54页 |
| ·服饰习俗 | 第54-55页 |
| ·饮食习俗 | 第55-56页 |
| ·交通习俗 | 第56-58页 |
| ·日常交往活动 | 第58-62页 |
| ·亲缘性交往 | 第59-60页 |
| ·地缘性交往 | 第60-62页 |
| 小结:自在封闭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 | 第62-63页 |
| 4 文化转型中的家族村落日常生活世界 | 第63-71页 |
| ·现代性的家族村落境遇:“失语”性存在 | 第64-66页 |
| ·“昨日的世界”:自在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 | 第64-65页 |
| ·“明日的世界”:现代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世界 | 第65页 |
| ·现代性在家族村落中缘何“失语”——“继替之困”谁之过? | 第65-66页 |
| ·家族村落文化转型之困与源动力 | 第66-70页 |
| ·家族村落文化转型之困:以一个案例为基点 | 第67-69页 |
| ·家族村落文化转型的源动力: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 | 第69-70页 |
| 小结:“文化转型之困”再思考 | 第70-71页 |
| 结束语:从“昨日的世界”走向“明日的世界”——人自身的现代化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附录 | 第78-95页 |
| 后记 | 第95-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