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1 前言 | 第17-20页 |
·背景情况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9页 |
·桡足类的重要生态地位 | 第20-22页 |
·桡足类的物种多样性 | 第20页 |
·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海洋食物网的复杂性及桡足类摄食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海洋食物网的复杂性 | 第22-23页 |
·桡足类摄食研究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目前对桡足类摄食的一些认识 | 第24-26页 |
·桡足类的食物组成 | 第24-25页 |
·桡足类摄食的选择性 | 第25页 |
·桡足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传统桡足类摄食研究方法及局限 | 第26-29页 |
·直接镜检法 | 第27页 |
·肠道色素分析法 | 第27-28页 |
·抗体法 | 第28页 |
·脂肪酸标记法 | 第28-29页 |
·同位素标记法 | 第29页 |
·桡足类摄食的复杂性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势 | 第29-31页 |
·桡足类摄食的复杂性 | 第29-30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势 | 第30-31页 |
·浮游动物摄食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步骤 | 第31-3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31-32页 |
·DNA提取的前处理 | 第32页 |
·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扩增位点选择与引物的设计 | 第33页 |
·PCR扩增 | 第33-34页 |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桡足类摄食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国内桡足类摄食的研究 | 第35-39页 |
·太平洋纺锤水蚤摄食研究 | 第36-37页 |
·中华哲水蚤摄食研究 | 第37-39页 |
3 胶州湾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现场食物研究 | 第39-65页 |
·研究背景 | 第3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调查站位与样品采集 | 第40-41页 |
·太平洋纺锤水蚤的鉴定与分拣 | 第41页 |
·活体样品的饥饿处理 | 第41页 |
·室内摄食实验 | 第41-42页 |
·DNA提取前处理 | 第42页 |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non-copepod引物的设计 | 第43页 |
·PCR扩增 | 第43-44页 |
·克隆与测序 | 第44页 |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45页 |
·研究结果 | 第45-61页 |
·所得序列总体情况 | 第45页 |
·秋季胶州湾水体浮游生物群落 | 第45-51页 |
·基于non-copepod引物的食物类群分析 | 第51-55页 |
·摄食实验样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55-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丰富多样的浮游生物群落 | 第61页 |
·水母类和甲藻在现场食物检测结果中所占的优势 | 第61-62页 |
·摄食选择性浅析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4 青岛近海中华哲水蚤现场食物的研究 | 第65-111页 |
·研究背景 | 第65-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0页 |
·样品采集和现场处理 | 第66-67页 |
·中华哲水蚤的鉴定与分拣 | 第67页 |
·活体样品的饥饿处理 | 第67页 |
·室内摄食实验 | 第67-68页 |
·DNA提取前处理 | 第68-69页 |
·总基因组DNA提取 | 第69页 |
·non-copepod引物设计 | 第69页 |
·PCR扩增 | 第69-70页 |
·克隆与测序 | 第70页 |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70页 |
·研究结果 | 第70-99页 |
·采样信息等 | 第70页 |
·所得序列总体情况 | 第70-71页 |
·冬季中华哲水蚤食物组成 | 第71-77页 |
·春末现场水体样品生物类群组成和中华哲水蚤食物组成 | 第77-86页 |
·摄食实验样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86-97页 |
·去除附肢与不去除附肢情况下食物检测结果的对比 | 第97-99页 |
·讨论 | 第99-109页 |
·春末青岛近海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 第99-100页 |
·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 | 第100-107页 |
·摄食选择性浅析 | 第107-108页 |
·摄食实验样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5 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研究 | 第11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1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4页 |
·调查站位与样品采集 | 第112-113页 |
·中华哲水蚤的鉴定与分拣 | 第113页 |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13页 |
·PCR扩增与基因克隆 | 第113-114页 |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14-120页 |
·中华哲水蚤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14-115页 |
·春末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现场食物组成 | 第115-120页 |
·讨论 | 第120-124页 |
·水母——中华哲水蚤可能的食物类群 | 第121-122页 |
·寄生性甲藻与中华哲水蚤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大型藻类在中华哲水蚤食物类群中的出现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30页 |
·主要结果 | 第125-126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26-127页 |
·不确定性 | 第127页 |
·困难与不足 | 第127-128页 |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8页 |
附录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