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佳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1 莱菔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莱菔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 ·莱菔的药理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12-14页 |
| 2 莱菔子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莱菔子的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 ·莱菔子的炮制研究 | 第15页 |
| ·莱菔子的药理研究 | 第15-17页 |
| 3 植物种子中油脂的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 ·脂肪酸的种类 | 第17-18页 |
| ·植物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第18页 |
| ·植物脂肪酸的食用及工业价值 | 第18页 |
| ·植物油脂提取方法 | 第18-21页 |
| 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21-23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特点 | 第23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 | 第23-25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应用 | 第25-27页 |
| 5 响应曲面法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莱菔子油的工艺优化 | 第29-47页 |
| 摘要 | 第29页 |
| ABSTRACT | 第29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预处理 | 第30页 |
| ·工艺流程 | 第30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30-31页 |
| ·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32-38页 |
|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 ·交互作用分析 | 第40-43页 |
| ·最佳工艺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7页 |
| ·预处理对莱菔子油萃取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 第44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单因素分析 | 第44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莱菔子油工艺参数优化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莱菔子油的成分分析 | 第47-53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莱菔子油的甲酯化 | 第48页 |
| ·气-质联用检测成分 | 第48-4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GC-MS联用分析莱菔子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莱菔子油理化性质研究 | 第53-63页 |
| 摘要 | 第53页 |
| ABSTRACT | 第53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3-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3-55页 |
| 2 理化性质的检测方法 | 第55-61页 |
| ·色泽的测定 | 第55页 |
| ·相对密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 ·折光指数的测定 | 第56-57页 |
| ·酸值的测定 | 第57-58页 |
| ·碘值的测定 | 第58-59页 |
| ·皂化值的测定 | 第59-60页 |
|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60-6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 4 讨论 | 第62-63页 |
| ·莱菔子油酸值的探讨 | 第62页 |
| ·莱菔子油其他化学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 全文小结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