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紫薇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种质资源研究 | 第11页 |
| ·紫薇育种 | 第11-12页 |
| ·花色研究 | 第12页 |
| ·花香研究 | 第12页 |
| ·细胞学研究 | 第12-13页 |
| ·病虫害研究 | 第13页 |
| ·抗寒研究 | 第13页 |
| ·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 ·多倍体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同源四倍体特征 | 第14页 |
| ·自然同源四倍体的形成 | 第14-15页 |
| ·同源四倍体的诱变方法 | 第15-16页 |
| ·同源四倍体的鉴定 | 第16-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2 紫薇同源四倍体的获得 | 第21-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秋水仙素处理播种苗生长点 | 第21-22页 |
| ·离体条件下进行紫薇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 第22-23页 |
| ·紫薇倍性的鉴定 | 第23-24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秋水仙素处理播种苗生长点情况 | 第24-25页 |
| ·离体条件下紫薇同源四倍体的诱导情况 | 第25-27页 |
| ·紫薇倍性的鉴定 | 第27-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不同诱变剂诱导效果的比较 | 第31页 |
| ·多倍体的鉴定情况 | 第31-32页 |
| ·嵌合体问题 | 第32页 |
| ·同源四倍体紫薇的利用价值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5页 |
| 3 紫薇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 第35-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实验材料及来源 | 第35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培养条件 | 第35页 |
| ·紫薇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 ·启动培养 | 第35-36页 |
| ·紫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 | 第36页 |
| ·紫薇丛生芽增殖 | 第36-37页 |
| ·生根培养 | 第37页 |
| ·炼苗与移栽 | 第37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 ·不同表面灭菌剂及处理时间对紫薇种子灭菌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紫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与分化 | 第39-43页 |
| ·紫薇丛生芽诱导 | 第43-45页 |
| ·紫薇生根培养 | 第45-46页 |
| ·紫薇炼苗和移栽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外植体的消毒 | 第47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薇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48页 |
| ·紫薇愈伤组织的褐化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4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59页 |
| 导师简介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