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TFL1基因转化菊花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菊花的种质资源 | 第13页 |
·菊花的育种研究 | 第13-21页 |
·传统育种法 | 第14-16页 |
·杂交育种 | 第14页 |
·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芽变育种 | 第15页 |
·组织培养育种 | 第15-16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21页 |
·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 | 第16-19页 |
·基因工程在菊花育种中的进展及成果 | 第19-21页 |
·TFLl 基因简介和转化菊花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TFLl 基因 | 第21页 |
·TFLl 基因介导转化菊花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材料 | 第23-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质粒及菌株 | 第23页 |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MS 基本培养基配制 | 第24-25页 |
·YEB 培养基 | 第25页 |
·常用溶液 | 第25-26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3页 |
·无菌苗获得 | 第27页 |
·培养条件 | 第27页 |
·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7页 |
·叶盘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化受体的筛选 | 第27页 |
·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 第27页 |
·转化条件的研究 | 第27-29页 |
·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27-28页 |
·头孢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28页 |
·农杆菌活化时间的探索 | 第28页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转化方法及 TFL1 基因的导入 | 第29页 |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 | 第29页 |
·预培养 | 第29页 |
·农杆菌的浸染 | 第29页 |
·暗培养 | 第29页 |
·脱菌 | 第29页 |
·延迟培养 | 第29页 |
·筛选培养 | 第29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9-32页 |
·卡那霉素抗性生根的检测 | 第29-30页 |
·抗性植株的总 DNA 的提取(CTAB 法) | 第30页 |
·抗性植株的总 RNA 的提取(CTAB 法) | 第30-31页 |
·质粒 DNA 提取(碱裂解法) | 第31页 |
·RT-PCR | 第31-32页 |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程序 | 第32页 |
·转化植株花期性状的调查 | 第32-3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叶盘再生体系建立及转化受体的筛选 | 第33-34页 |
·NAA 对幼苗生根的影响 | 第34页 |
·Kan 筛选压的确定 | 第34-36页 |
·卡那霉素对广东黄叶片外殖体的影响 | 第34-35页 |
·卡那霉素对菊花生根的影响 | 第35-36页 |
·头孢霉素浓度的确定 | 第36-38页 |
·头孢霉素对菊花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7页 |
·头孢霉素使农杆菌致死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农杆菌的活化 | 第38-39页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40-42页 |
·菊花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40页 |
·转化植株的PCR 检测 | 第40-41页 |
·阳性植株的RT-PCR 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转化植株花期性状的调查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9页 |
·菊花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菊花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 | 第43-45页 |
·菊花品种 | 第44页 |
·菌株 | 第44页 |
·筛选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 | 第44-45页 |
·菊花遗传转化效率低的原因 | 第45页 |
·假转化体产生的原因 | 第45-46页 |
·转化植株生长情况的讨论 | 第46页 |
·菊花的开花时间 | 第46页 |
·转化植株开花时间的探讨 | 第46-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高频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49页 |
·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9页 |
·转基因菊花的检测 | 第49-50页 |
·抗性筛选 | 第49页 |
·PCR 检测 | 第49-50页 |
·RT-PCR 检测 | 第50页 |
·转化植株花期性状调查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