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无线接入网的流移动性触发机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进展 | 第11-12页 |
| ·IP流移动性简介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IP流移动性方案及流程 | 第14-31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架构及场景 | 第14-22页 |
| ·网络架构 | 第14-16页 |
| ·流移动性场景及用例 | 第16-21页 |
| ·流移动性业务需求 | 第21-22页 |
| ·I P流移动性解决方案 | 第22-30页 |
| ·S2c接口上基于DSMIPv6的增强 | 第22-25页 |
| ·S2a/S2b接口上基于PMIPv6的增强 | 第25-27页 |
| ·其他功能增强 | 第27-28页 |
| ·IP流移动性流程示例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支持终端触发流移动性的ANDSF机制增强 | 第31-38页 |
| ·概述 | 第31页 |
| ·ANDSF机制 | 第31-34页 |
| ·网元及架构 | 第31-32页 |
| ·功能介绍 | 第32-33页 |
| ·存在的缺陷 | 第33-34页 |
| ·增强的ANDSF机制 | 第34-37页 |
| ·增强一:终端上报接入网信息 | 第34-35页 |
| ·增强二:处理用户配置文件功能 | 第35-36页 |
| ·增强三:增设ANDSF与HSS间接口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触发的流移动性机制算法 | 第38-56页 |
| ·概述 | 第38页 |
| ·机制描述 | 第38-43页 |
| ·应用场景 | 第38-39页 |
| ·接入选择框架 | 第39-42页 |
| ·机制流程描述 | 第42-43页 |
| ·流移动性选择算法 | 第43-50页 |
| ·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 ·多属性判决方法 | 第44-47页 |
| ·改进的DiA算法 | 第47-49页 |
| ·评价指数 | 第49-50页 |
|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50-54页 |
|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置 | 第50-52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6-58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6页 |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