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大环主体的功能性超分子组装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进展第12-44页
   ·引言第12页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第12-13页
   ·主客体化学第13-42页
     ·主体分类第13-20页
       ·环糊精第13-16页
       ·葫芦脲第16-18页
       ·杯芳烃第18-19页
       ·柱芳烃第19-20页
     ·非共价键分类第20-29页
       ·氢键第21-22页
       ·疏水作用力第22-24页
       ·金属配位第24-26页
       ·π-π作用力第26-27页
       ·电荷转移作用力第27-29页
     ·超分子化学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第29-37页
       ·核磁共振法第29-30页
       ·紫外-可见光光谱法第30-32页
       ·发射光谱法第32-34页
       ·圆二色光谱法第34-36页
       ·循环伏安法第36-37页
     ·主客体化学的应用第37-42页
       ·药物释放第37-38页
       ·信息处理第38-40页
       ·催化反应第40-41页
       ·新功能材料第41-42页
   ·课题的提出第42-44页
第2章 基于三苯脲基杯[6]芳烃主客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44-61页
   ·引言第44-45页
   ·实验部分第45-52页
     ·试剂及仪器第45-46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合成路线第46-47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制备第47-52页
       ·对叔丁基杯[6]芳烃的合成第47页
       ·间三甲基对叔丁基杯[6]芳烃的合成第47-48页
       ·间三甲基对叔丁基杯[6]芳烃的硝化第48页
       ·杯[6]硝化衍生物的烷基化第48-49页
       ·氨基杯[6]芳烃的合成第49页
       ·三苯脲基杯[6]芳烃的合成第49页
       ·客体化合物2的合成第49-50页
       ·客体化合物3的合成第50页
       ·客体化合物4的合成第50-51页
       ·客体化合物5的合成第51页
       ·[2]轮烷6的合成第51-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主客体包结物的核磁共振研究第52-54页
     ·主客体之间的光谱研究第54-60页
     ·构建基于三苯脲基杯[6]芳烃的新型轮烷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3章 以Ru(bpy)_3为阻挡基团的新型主客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61-80页
   ·引言第61-62页
   ·实验部分第62-67页
     ·试剂及仪器第62-63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合成路线第63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制备第63-67页
       ·2,2'-联吡啶-5-磺酸的合成第63-64页
       ·5-羟基-2,2'-联吡啶的合成第64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64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64-65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65-66页
       ·化合物5的合成第66-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78页
     ·环糊精与客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第67-75页
     ·葫芦脲[7]与客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第75-77页
     ·主客体之间的竞争作用关系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基于对磺酸基杯[4]芳烃新型主客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80-99页
   ·引言第80-81页
   ·实验部分第81-87页
     ·试剂与材料第81-82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合成路线第82-83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制备第83-87页
       ·对叔丁基杯[4]芳烃的合成第83页
       ·去叔丁基杯[4]芳烃的合成第83页
       ·对磺化叔丁基杯[4]芳烃的合成第83-84页
       ·5-(4-溴丁氧基)-2,2'-二吡啶第84页
       ·化合物2的合成第84页
       ·甲基紫精的合成第84-85页
       ·化合物3的合成第85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85-86页
       ·化合物5的合成第86-87页
   ·结果与讨论第87-97页
     ·SC4和PV的结合方式第87-89页
     ·SC4与RPV的结合方式第89-94页
     ·末端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94-97页
     ·光学性质第97页
   ·结论第97-99页
第5章 新型室温磷光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99-113页
   ·引言第99-100页
   ·实验部分第100-107页
     ·试剂与材料第100-101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合成路线第101-102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制备第102-107页
       ·化合物2的制备第102-103页
       ·化合物3的制备第103页
       ·化合物4的制备第103页
       ·化合物5的制备第103-104页
       ·Poly-BrNP的制备第104页
       ·Ts-β-CD的制备第104-105页
       ·N_3-β-CD的制备第105页
       ·NH_2-β-CD的制备第105页
       ·Acrylamide--CD的制备第105-106页
       ·Poly-β-CD的制备第106页
       ·Poly-α-CD的制备第106页
       ·偶氮苯DAYR的合成第106-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12页
     ·DAYR光致异构性能研究第107-108页
     ·Poly-BrNp室温磷光性能研究第108-109页
     ·Poly-BrNP,Poly-α-CD及DAYR三元体系的室温磷光研究第109-110页
     ·Poly-BrNP与Poly-α-CD的凝胶及磷光陛能第110-112页
   ·结论第112-113页
第6章 其他工作第113-120页
   ·引言第113-114页
   ·实验部分第114-116页
     ·试剂与材料第114页
     ·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的制备第114-116页
       ·目标化合物SPLA的合成第114-115页
       ·金种的制备第115页
       ·CTAB覆盖的金纳米棒的制备(CTAB-GNR)第115页
       ·SPLA修饰的金纳米棒的制备(SPLA-GNR)第115页
       ·SPLA修饰的金纳米颗粒的制备(SPLA-GNP)第115-116页
   ·结果与讨论第116-119页
     ·螺吡喃SPLA的光致变色性能第116-117页
     ·CTAB覆盖的金纳米棒(CTAB-GNR)的表征第117-118页
     ·SPLA覆盖的金纳米棒(SPLA-GNR)第118页
     ·SPLA覆盖的金纳米颗粒(SPLA-GNP)第118-119页
   ·结论第119-120页
第7章 结论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8页
附录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点击化学”的功能糖分子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新型苝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荧光探针与Knoevenagel反应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