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四、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新农保”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6页 |
一、 “新农保”制度指标体系构成的相关变量 | 第17-19页 |
(一) 供需 | 第17页 |
(二) 财务 | 第17-18页 |
(三) 管理 | 第18页 |
(四) 绩效 | 第18-19页 |
二、 测量指标 | 第19-22页 |
(一) 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19页 |
(二) 评估指标 | 第19-21页 |
(三)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 第21-22页 |
三、 “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估标准 | 第22-25页 |
(一) 公平性 | 第22-23页 |
(二) 有效性 | 第23-24页 |
(三) 可持续性 | 第24页 |
(四) 可衔接性 | 第24-25页 |
(五) 保障的适度水平 | 第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新农保”制度评价指标的模型建构及其结果分析 | 第26-40页 |
一、 “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指标评估模型 | 第26-34页 |
(一) “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 第26-33页 |
(二) “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建构 | 第33-34页 |
二、 指标数据处理及其各省市的数据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 第40-59页 |
一、 辽宁“新农保”制度运行模式 | 第40-41页 |
二、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解析 | 第41-43页 |
(一) “新农保”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 第41-42页 |
(二) “新农保”制度的待遇给付水平 | 第42-43页 |
(三) 促进农民参保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三、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 第43-58页 |
(一) 公平性分析 | 第43-46页 |
(二) 有效性分析 | 第46-48页 |
(三) 可持续性分析 | 第48-53页 |
(四) 可衔接性分析 | 第53-54页 |
(五) 保障的适度水平分析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评估 | 第59-67页 |
一、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的优势 | 第59-61页 |
(一) “新农保”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 第59-60页 |
(二) “新农保”与其他保障制度具有良好的可衔接性 | 第60-61页 |
二、 辽宁“新农保”制度实施存在的困境 | 第61-64页 |
(一) 缴费模式单一,制度缺乏层级设计 | 第61-62页 |
(二) 投保热情不高,制度覆盖率较低 | 第62页 |
(三) 政府和集体的补贴水平不高 | 第62-63页 |
(四) 保险待遇给付水平偏低 | 第63-64页 |
三、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一) 设计灵活的缴费方式 | 第64-65页 |
(二) 建立参保扩面的长效机制 | 第65页 |
(三) 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力度 | 第65-66页 |
(四) 建立养老待遇指数化调整机制 | 第66-67页 |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