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雷士俊的家世、生平 | 第8-25页 |
第一节 雷士俊的家世 | 第8-15页 |
一、雷氏家族成员 | 第8-12页 |
二、雷士俊家庭成员 | 第12-15页 |
第二节 雷士俊的生平 | 第15-25页 |
一、亡国前求学举业(1611年6月——1644年秋) | 第16-18页 |
二、鼎革时避地兴化(1644年秋——1647年春) | 第18-19页 |
三、亡国后隐居读书(1647年春——1669年1月5日) | 第19-22页 |
四、雷士俊著作综述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雷士俊的文学思想 | 第25-47页 |
第一节 雷士俊的古文思想 | 第25-43页 |
一、文道并重与诗文丧志 | 第25-32页 |
二、作文应不离古、不泥古 | 第32-38页 |
三、志乎古必遗乎今 | 第38-43页 |
第二节 雷士俊的诗学观点 | 第43-47页 |
一、发乎性情,准乎义理 | 第43-44页 |
二、诗生于感,亦复感人 | 第44-45页 |
三、长短低昂,气体各异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雷士俊的诗文创作 | 第47-65页 |
第一节 雷士俊的古文创作 | 第47-56页 |
一、文章各体概述 | 第47-50页 |
二、古文创作特点一:议论风生,敢于创见 | 第50-51页 |
三、古文创作特点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 | 第51-53页 |
四、古文创作特点三:记事明晰,志趣盎然 | 第53-54页 |
五、古文创作特点四:纯朴赤诚,情感充沛 | 第54-56页 |
第二节 雷士俊的诗歌创作 | 第56-65页 |
一、凄凉国殇,思归太平——故国诗 | 第57-58页 |
二、昔同甘苦,今判死生——亲情诗 | 第58-60页 |
三、纵饮投壶,高吟永夜——酬答诗 | 第60-62页 |
四、人生易老,强笑拭泪——咏怀诗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113页 |
附录一 雷士俊年表 | 第66-91页 |
附录二 雷士俊交游录 | 第9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