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10-15页 |
1. 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3. “大学生村官”在中国的发展实践 | 第12-14页 |
4. 现有关于“大学生村官”观点综述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地点的选择和方法说明 | 第15-17页 |
1.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 Y县“大学生村官”考录主要政策 | 第16-17页 |
二、 Y县“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 | 第17-31页 |
(一) “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村两委助理为主,“投身基层,服务农村”成为首选诱因,对村官工作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但对待遇存在不满情绪 | 第17-20页 |
(二) 整体而言“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自身接纳感高,职业选择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村官彼此之间交流密切,但效能感偏低 | 第20-22页 |
(三) “大学生村官”有着较强的培训需求,感到在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和上级帮扶不够,认为培训的内容和时间有待拓展 | 第22-24页 |
(四) “大学生村官”遭遇工作难题时,倾向于就地寻求帮助,且乐于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对自身发挥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第24-26页 |
(五) “大学生村官”任职村村干部、组织部门对他们持肯定态度,“村官”工作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六) “大学生村官”对现有的政策比较满意,但最关心期满分配政策,考核机制有待强化和改进,保障制度和扶持政策需尽快实施 | 第27-29页 |
(七) 任期结束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留村工作,成为公务员仍是他们最重要的目的 | 第29-31页 |
三、 “大学生村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1-36页 |
(一)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问题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村官”的能力适应问题 | 第32页 |
(三) “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问题 | 第32-33页 |
(四) “大学生村官”管理和考评制度问题 | 第33-34页 |
(五)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机制问题 | 第34页 |
(六) “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问题 | 第34-36页 |
四、 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6-43页 |
(一) 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 | 第36-37页 |
(二) 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 第37-38页 |
(三)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 | 第38-39页 |
(四) 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和后续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五)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主体作用 | 第40-41页 |
(六) 加强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主体作用 | 第41-43页 |
五、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