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研究轴突发育的意义 | 第10页 |
·轴突发育的研究模型 | 第10-12页 |
·影响轴突发育的胞内外因素 | 第12-14页 |
·轴突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14-18页 |
·影响神经元轴突发育的胞内机制 | 第14-17页 |
·影响神经元极性发育的胞外机制 | 第17-18页 |
·Myo10 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32页 |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第23页 |
·载体 | 第23页 |
·抗体 | 第23页 |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和电转 | 第24-26页 |
·准备工作 | 第24页 |
·海马神经元的分离 | 第24-25页 |
·电转神经元 | 第25-26页 |
·小鼠胚胎大脑皮层子宫内电转 | 第26-27页 |
·准备工作 | 第26页 |
·显微注射和皮层电转 | 第26-27页 |
·普通质粒大提 | 第27-28页 |
·试剂配制 | 第27页 |
·质粒的大量制备步骤 | 第27-28页 |
·免疫组织化学 | 第28-29页 |
·冰冻切片 | 第28-29页 |
·免疫组化 | 第29页 |
·免疫印迹分析 | 第29-30页 |
·RIPA 缓冲液配制 | 第29页 |
·细胞蛋白抽提 | 第29页 |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29-30页 |
·GST-Pull down 分析 | 第30-31页 |
·原核 GST 融合蛋白的获得 | 第30页 |
·真核蛋白的表达 | 第30-31页 |
·钓取目的蛋白 | 第31页 |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2页 |
·Myo10 在发育的轴突末端积累 | 第32-34页 |
·降低 Myo10 的表达影响轴突的发育 | 第34-40页 |
·降低 Myo10 的表达影响微管末端活性 (此部分与 2009 级硕士研究生王楠楠共同完成) | 第40-42页 |
·Cyto. D 补救 Myo10 沉默引起的轴突发育缺陷 | 第42-44页 |
·Myo10 以动力不依赖的方式诱导多个轴突形成 | 第44-49页 |
·PtdIns (3,4,5) P3 招募 Myo10 参与轴突发育 | 第49-55页 |
·Myo10 参与调节 Cdc42 活性变化 | 第55-57页 |
·鼠胚大脑皮层子宫内电穿孔基因转移技术的的建立 | 第57-59页 |
·Myo10 影响神经元体内轴突初级形态发育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8页 |
·Myo10 在轴突生长过程中怎样影响轴突发育 | 第62-63页 |
·微丝和微管在轴突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 第63页 |
·无头形式 Myo10 具有独立的作用 | 第63-64页 |
·Myo10 可能影响轴突发育的作用机制 | 第64-65页 |
·子宫内电穿孔条件和应用范围 | 第65-66页 |
·体内 Myo10 影响神经元的形态转换和迁移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