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表现--以南京地区历史校区为例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的相关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大学文化(高校文化) | 第12页 |
·高校历史校区 | 第12页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校和校园景观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28页 |
·西方高校及其景观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古文明时期 | 第14页 |
·中世纪时期 | 第14-15页 |
·近现代时期 | 第15-16页 |
·中国高校及其景观的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中国近代高校 | 第16-19页 |
·新中国的高校 | 第19-21页 |
·南京地区高校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21-25页 |
注释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校园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28-38页 |
·社会因素 | 第28-30页 |
·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28页 |
·科技水平的影响 | 第28-29页 |
·经济与资金投入的影响 | 第29-30页 |
·自然因素 | 第30-33页 |
·地域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气候条件的影响 | 第31页 |
·基址现状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人文因素 | 第33-37页 |
·文化背景的影响 | 第33-34页 |
·设计思想和理念的影响 | 第34-36页 |
·行为与环境的影响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涵构 | 第38-47页 |
·校园景观的功能 | 第38-42页 |
·教育功能 | 第38-39页 |
·交流功能 | 第39-40页 |
·审美功能 | 第40-41页 |
·保健功能 | 第41页 |
·生态功能 | 第41页 |
·融合功能 | 第41页 |
·避险功能 | 第41页 |
·经济功能 | 第41-42页 |
·校园景观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依据 | 第42-46页 |
·大学文化的内容 | 第42-43页 |
·学校性质和办学特点 | 第43页 |
·学校历史以及场地的自然和文脉特质 | 第43-44页 |
·地域特色的反映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 | 第47-55页 |
·校园规划层面 | 第48-49页 |
·校园布局结构 | 第48页 |
·轴线对称式 | 第48页 |
·自由布局式 | 第48页 |
·空间类型划分 | 第48-49页 |
·校前空间 | 第48-49页 |
·教学空间 | 第49页 |
·生活空间 | 第49页 |
·体育活动空间 | 第49页 |
·建筑设计层面 | 第49-52页 |
·建筑的景观要素 | 第49-50页 |
·校园建筑的总体风格类型 | 第50-51页 |
·同质型建筑 | 第50页 |
·异质型建筑 | 第50-51页 |
·校园建筑的类型 | 第51-52页 |
·校门建筑 | 第51页 |
·教研办公建筑 | 第51页 |
·生活住宅建筑 | 第51-52页 |
·其他功能建筑 | 第52页 |
·绿地景观层面 | 第52-54页 |
·硬质景观 | 第52-53页 |
·硬质铺地 | 第52页 |
·假山置石 | 第52-53页 |
·小品建筑 | 第53页 |
·雕塑 | 第53页 |
·室外家具 | 第53页 |
·软质景观 | 第53-54页 |
·植物 | 第53-54页 |
·水体 | 第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南京地区高校历史校区调研 | 第55-88页 |
·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 | 第55-62页 |
·学校简介 | 第55-56页 |
·校园布局和空间分布 | 第56-57页 |
·建筑景观 | 第57-58页 |
·绿地景观 | 第58-62页 |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 第62-72页 |
·学校简介 | 第62-63页 |
·校园布局和空间分布 | 第63-66页 |
·建筑景观 | 第66-69页 |
·绿地景观 | 第69-72页 |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 第72-80页 |
·学校简介 | 第72-74页 |
·校园布局和空间分布 | 第74-75页 |
·建筑景观 | 第75-77页 |
·绿地景观 | 第77-80页 |
·南京艺术学院 | 第80-87页 |
·学校简介 | 第80-81页 |
·校园布局和空间分布 | 第81-82页 |
·建筑景观 | 第82-84页 |
·绿地景观 | 第84-87页 |
注释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校园景观文化表现的设计方法与原则 | 第88-106页 |
·校园景观文化表现的内容 | 第88-89页 |
·学校历史 | 第88页 |
·历史人物 | 第88页 |
·学校类型和学科背景 | 第88-89页 |
·校园文体活动 | 第89页 |
·校园景观文化表现的设计原则 | 第89-94页 |
·有机统一的系统性原则 | 第89-90页 |
·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原则 | 第90-91页 |
·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性原则 | 第91页 |
·创造个性的特色性原则 | 第91-92页 |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 | 第92-93页 |
·联系紧密的主题性原则 | 第93页 |
·潜移默化的教育性原则 | 第93-94页 |
·主体互动的参与性原则 | 第94页 |
·校园景观文化表现的设计方法 | 第94-105页 |
·校园规划层面 | 第94-95页 |
·建筑景观层面 | 第95-97页 |
·大门建筑 | 第95-96页 |
·功能建筑 | 第96-97页 |
·绿地景观层面 | 第97-104页 |
·游园和小空间 | 第97-98页 |
·硬质铺地 | 第98页 |
·假山置石 | 第98页 |
·小品建筑 | 第98-100页 |
·雕塑 | 第100-101页 |
·室外家具 | 第101页 |
·植物 | 第101-103页 |
·水体 | 第103-104页 |
·景观的命名 | 第104-105页 |
注释 | 第105-10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详细摘要 | 第110-112页 |
Abstract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