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出血的影响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20页
目录第20-24页
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第24-47页
 1 先天遗传第24-25页
 2 血流动力学改变第25-33页
   ·血流动力学因素第25-31页
   ·Wills环变异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影响第31-33页
 3 病理性血管结构改变第33-35页
   ·个人史第33-34页
   ·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第34页
   ·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第34页
   ·血糖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第34-35页
   ·其他第35页
 4 颅内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第35-36页
 5 参考文献第36-47页
第二章 颅内单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第47-104页
 引言第47页
 1 研究对象第47-49页
   ·病例来源第47页
   ·动脉瘤的诊断标准第47-48页
   ·病例分组第48-49页
 2 研究方法第49-52页
   ·DSA检查及三维重建第49-50页
   ·图像分析第50-51页
   ·TCD检查及参数测量第51页
   ·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第51页
   ·基线观察指标第51-52页
   ·统计学分析第52页
 3 结果第52-79页
   ·动脉瘤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第52-57页
   ·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第57-62页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62-64页
   ·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在各类动脉瘤中的比例第64-66页
   ·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构成比第66-70页
   ·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比较第70-72页
   ·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切应力和环壁张力比较第72-76页
   ·AcoA颅内动脉瘤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76-79页
 4 讨论第79-92页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年龄以及性别比例第79-86页
   ·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第86-91页
   ·小结第91-92页
 5 结论第92-93页
 6 参考文献第93-104页
第三章 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第104-185页
 引言第104页
 1 研究对象第104-106页
   ·病例来源第104-105页
   ·病例分组第105-106页
     ·破裂组入选标准第105页
     ·未破裂组入选标准第105-106页
 2 研究方法第106-108页
   ·DSA检查及三维重建第106页
   ·图像分析第106-107页
   ·TCD检查及参数测量第107页
   ·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第107页
   ·统计学分析第107-108页
 3 结果第108-160页
   ·未破裂组动脉瘤和破裂组动脉瘤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第108-114页
   ·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第114-119页
   ·破裂组动脉瘤和未破裂组动脉瘤的基本特征第119-124页
   ·动脉瘤颈部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AD)、动脉瘤长轴方向与载瘤动脉所成的角度(动脉瘤倾斜角)、体颈比(aspect ratio,AR)第124-129页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切应力和环壁张力比较第129-134页
   ·颅内单发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134-137页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coA动脉瘤性别、年龄构成比第137-144页
   ·破裂组AcoA动脉瘤中和未破裂组AcoA动脉瘤中Al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第144-149页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coA动脉瘤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动脉瘤倾斜角比较第149-153页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coA动脉瘤体颈比(AR)、AD比较第153-155页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coA动脉瘤切应力及环壁张力比较第155-160页
 4 讨论第160-174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第160-173页
   ·小结第173-174页
 5 结论第174-175页
 6 参考文献第175-185页
附图第185-192页
全文小结第192-193页
综述第193-207页
 参考文献第202-207页
缩写词简表第207-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09-211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第211-213页
附件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病毒介导RNA干扰Clusterin基因对肾癌786-O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预后影响因素临床研究